[发明专利]一种血液同步分离检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23822.2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5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金万勤;储震宇;彭京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40 | 分类号: | G01N1/40;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液 同步 分离 检验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同步分离检验装置,由气密柱形壳体(1)、前端密封塞(2)、后端密封塞(3)、分离传感膜(4)、参比电极(5)、对电极(6)、血液进料管(7)、血清出料管(8)和工作电线(9)组成;壳体(1)的前后两端被前端密封塞(2)及后端密封塞(3)密封;分离传感膜(4)穿过前端密封塞(2)进入壳体内;参比电极(5)与对电极(6)由气密柱形壳体壁深入壳体内并分置于分离传感膜(4)两侧;血液进料管(7)与后端密封塞(3)相连并连通壳体;血清出料管(8)紧密包裹在分离传感膜(4)外部;工作电线(9)从分离传感膜(4)外端的内腔深入至另一端。该装置结构简易,具有分离及传感双功能,能快速的原位完成血液化验工作,大大提高医院中疾病诊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血液同步分离检验装置,所制备的装置可以应用在医疗诊断中血清的快速提取及血液中血糖、血乳酸、血谷氨酸、转氨酶、蛋白质等重要成分浓度的检测。
背景技术
现代医院中的大部分疾病的诊断都依赖血液化验技术,通过对血液中的目标成分的特定化学反应,标定获得成分含量以判断病因。由于血液极易凝结固化,同时大尺寸的血细胞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对分析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部分的血液生化指标都基于血清的检验。通常,医院中的血清提取主要依靠离心手段:将促凝剂加入新鲜血样中促使血细胞与凝血因子结合,通过离心力作用将流动性较好的血清溶液与凝固的血细胞分离。该过程通常需要三十分钟以上。所获得的血清样品再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培养等,通过特殊的分析仪器进行含量的标定才能获得特定血清组分的含量。以上的血液检验步骤繁琐、耗时较长,特别是对于急救场合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检验报告,大大增加急救的风险。
相较于离心分离这一传统的间歇性分离手段,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原位连续分离技术。其通过膜孔尺寸的调节将大分子的物质截流,使获得纯净度高的小分子溶液。通过该技术有望能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快速分离出所需血清,大大降低所用时间。电化学传感技术利用特质的薄膜电极,通过目标物质在电极表面形成的特异性电化学反应产生电子信号以实现浓度检测。该技术为原位检测技术,无需另加化学物质,干扰较小、准确度好、速度快,是一种高效的生化分析手段。如将两个技术进行合理的结合,可同时实现血液分离及成分检测,大大提升血液化验的效率,满足患者即时获取结果的要求,增加急救过程中的快速检验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医院中血液检验的速度和效率,提供一种血液同步分离检验装置。该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医疗诊断中血清的快速提取及血液中血糖、血乳酸、血谷氨酸、转氨酶、蛋白质等重要成分浓度的检测,可方便清洗及更换,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医用前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血液同步分离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气密柱形壳体1、前端密封塞2、后端密封塞3、分离传感膜4、参比电极5、对电极6、血液进料管7、血清出料管8和工作电线9组成;气密柱形壳体1为装置主体,其前后两端被前端密封塞2及后端密封塞3密封;分离传感膜4一端穿过前端密封塞2进入壳体内,另一端在壳体外部;参比电极5与对电极6由气密柱形壳体壁深入壳体内并分置于分离传感膜4两侧;血液进料管7与后端密封塞3相连并连通壳体;血清出料管8紧密包裹在分离传感膜4外部一端,未及前端密封塞2;工作电线9从分离传感膜)外端的内腔深入至另一端。
优选上述气密柱形壳体材料为玻璃、塑料、(人造或自然)树脂或碳纤维;其底部直径在1-10cm,长度为5-20cm。
上述前端密封塞2固定分离传感膜4,且保持密封。后端密封塞3与血液进料管7相连。
优选上述分离传感膜材料为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不锈钢、金、银、聚吡咯、聚乙烯、石墨烯或碳纳米管等材料;分离传感膜外径尺寸一般为1-4mm,内径为0.1-0.9mm,长度为5-20cm,孔径范围为0.01-1μm;传感分离膜伸出前端密封塞的长度范围一般为1-4cm。优选上述分离传感膜结构为中空管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38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拱肋风撑的快速调整装置
- 下一篇:现浇薄壁高墩钢筋笼安装劲性定位骨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