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分离式器件定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23186.3 | 申请日: | 2015-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1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梁媛;蔡良续;卢晓青;杨洋;李鹏;路浩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9/26 | 分类号: | G01N29/26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陈宏林 |
| 地址: | 10002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声学 扫描 显微镜 检测 系统 分离 器件 定位 装置 | ||
本发明是一种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分离式器件定位装置。本装置包括:自粘垫板、样品盒、定位螺钉、定位块、装置底座。通过上述装置,可以有效解决塑封器件在声学扫描检测系统调节阶段浸水性以及塑封器件被检过程中检测探头快速移动引起器件浮起、错位的问题,有助于设计人员设计出操作性强、适应性高、可重复利用的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器件定位装置,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分离式器件定位装置,属于产品的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塑料封装是当前电子元器件封装的主要形式。塑封电子元器件质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该种封装形式的采用,使得电子元器件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但塑料封装的非气密性会带来潜在的可靠性问题,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为封装分层,封装分层通常引起塑封电子元器件封装体断裂、芯片及引线框架材料的腐蚀、金属化断裂、钝化层破损、焊球移动或引线断裂等失效。目前,通常使用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检测塑封电子元器件封装分层。
塑封电子元器件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通常在检测媒介(例如:去离子水或酒精)中进行,即器件需要全部浸入媒介放置于检测平台上进行检测。对于体积及质量较小的器件,在检测过程中由于探头快速移动,造成器件受力不均,出现器件浮起、错位等现象,影响检测正常进行;同时,当一次检测器件数量较多时,器件需在媒介中浸泡较长时间。由于塑封材料的浸水性,对于存在封装分层的器件,随着器件在媒介中浸泡的时间增长,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所能检测出的分层面积逐渐减少,甚至不能完全检测。目前,由于缺少合适的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定位装置,通常将所有被检器件同时放置于检测媒介中,检测结果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检测人员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往往会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迫切需要为检测人员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塑封电子元器件、可多自由度调节的操作性强、适应性高、可重复利用的分离式声学扫描检测系统定位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现有装置存在的不足而设计提供了一种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分离式器件定位装置,其目的是能够满足同时对多种尺寸、多个塑封电子元器件进行声学扫描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该种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分离式器件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装置包括一个底座5和成排地安装在底座5上的样品盒2,每个样品盒2上加工有三个用于水平调整的竖直的螺纹通孔10,这三个螺纹通孔10的位置在水平方向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三个螺纹通孔10与加工在底座5的上表面上的三个盲孔相对应,在每一个盲孔内安装一个顶部带V型槽的定位块4,前端为半圆形的螺钉3穿过样品盒2上的螺纹通孔10插装在盲孔内,螺钉3前端的半圆形球面夹装在定位块4的V型槽内,三个螺钉3在螺纹通孔10内旋转并带动样品盒2上下移动来调整样品盒2表面的水平,在样品盒2的表面设置一块硅胶防滑垫1,在硅胶防滑垫1上放置待检的塑封电子元器件;
在样品盒2和底座5的中心处加工有一个上、下位置相对应的凹槽,该凹槽内设置有一个磁铁块,每个磁铁块的底部通过一个紧固螺栓固定,上、下两个磁铁块吸合使样品盒2能够固定在底座5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检测人员通过使用声学扫描显微镜检测系统分离式器件定位装置,可满足各种尺寸和质量体积塑封电子元器件检测,尤其对于小质量体积的塑封电子元器件。硅胶防滑垫1可与各种尺寸塑封电子元器件紧密贴合固定,防止塑封电子元器件置于媒介中时移动或浮起。硅胶防滑垫1可自由取放,且可重复使用。
第二,首次使用时,样品盒2表面通过半圆形的螺钉3和带V型槽的定位块4调整水平,后续不再需要调平。对于大批量塑封电子元器件检测,使用时可先将用于设置检测参数的样品盒2置于媒介,设置完成后再将其余放置塑封电子元器件的样品盒2置于媒介,缩短塑封电子元器件在媒介中浸泡时间,可有效解决被检塑封电子元器件媒介浸入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31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