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23048.5 | 申请日: | 2015-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4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莫怡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红爽;栗若木 |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同轴电缆接入技术网络EoC中的EoC局端设备CBAT根据EoC终端设备CNU上报的第一报文信息计算所述CNU在上行数据发送方向上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PDU冲突率;当所述MPDU冲突率达到预定条件时,所述CBAT根据所述CNU上报的第二报文信息判断所述CNU是否为问题终端;其中,问题终端为存在隐藏节点的终端。上述方案可以有效发现EoC网络中的问题终端,同时可以根据问题终端的数量将MAC层的工作模式调整到最佳的模式,从而保证了网络质量,降低了网络运营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EoC(Ethernet over Coaxial Cable,同轴电缆接入技术)是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网使用以太网协议的接入技术,相关技术术语以原广电总局的《面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电缆接入技术(EoC)需求白皮书》为准。EoC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特定的介质转换技术,将符合802.3系列标准的数据信号通过入户同轴电缆传输。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已有的入户同轴电缆资源,解决最后100m的接入问题。基于抗干扰能力以及改造难度的考虑,我国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网络双向改造过程中主要选用基于IEEE P1901/HomePlug AV的有源EoC技术解决方案。
如图1所示的包含有EoC网络的通信架构,EoC网络由CBAT(Coaxial BroadbandAccess Terminal,EoC局端设备)和CBAT所管理的多个CNU(Coaxial Network Unit,EoC终端设备)组成。在该通信架构中,CBAT接收IP城域网输入的数据信号以及CATV网所输入的有线电视信号,并通过入户同轴电缆传输这两种下行信号给其所管理的各CNU;另外,CBAT接收其所管理的各CNU通过入户同轴电缆所传输的上行信号,并将其发送给对应的IP城域网或CATV网。
由于IEEE P1901/HOMEPLUG AV MAC层基于CMS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机制,某些情况下CNU之间过大的隔离,会使得CNU无法检测到网络中其他CNU是否正在发包,从而导致上行报文在物理层发生碰撞(collision)的机率大幅提高,网络质量大幅下降。如图2的场景所示,将位于不同建筑内的CNU连接到一个CBAT,组1中的CNU和组2中CNU之间的隔离超过100dB,二者之间无法检测到彼此正在发包,互为彼此的隐藏节点,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上述的碰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方法及装置,以有效检测网络中的问题终端,问题终端是存在隐藏节点的终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同轴电缆接入技术网络EoC中的EoC局端设备CBAT根据EoC终端设备CNU上报的第一报文信息计算所述CNU在上行数据发送方向上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PDU冲突率;
当所述MPDU冲突率达到预定条件时,所述CBAT根据所述CNU上报的第二报文信息判断所述CNU是否为问题终端;
其中,问题终端为存在隐藏节点的终端。
可选地,
所述CBAT根据CNU上报的第一报文信息计算所述CNU在上行数据发送方向上的MPDU冲突率包括:
所述CBAT获取所述CNU上报的第一报文信息中所携带的已发送且发生碰撞的MPDU个数以及已发送且应答的MPDU个数;
根据所述已发送且发生碰撞的MPDU个数和已发送且应答的MPDU个数计算所述CNU在上行数据发送方向上的MPDU冲突率。
可选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30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