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用微生物净化技术提升污水厂出水水质的提级改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20730.9 | 申请日: | 2015-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1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林山水(北京)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楠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曹治丽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阜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用 微生物 净化 技术 提升 污水 出水 水质 提级 改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净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用微生物净化技术提升污水厂出水水质的提级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人口大国、用水大国、缺水大国,水资源分配不均,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622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约1.53亿立方米/日,随着建设数量的增加,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污水处理厂在改善城镇环境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处理设施运行率低、出水水质不达标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社会效益的发挥。前端污水不能全收集、末端污染物不能全处理是目前困扰我国污水厂在运营过程中的两大难题,致使污水处理厂本身成了大的排污主体。
现有的污水厂大多采取投入大量絮凝剂进行絮凝沉淀,增大污泥产量,同时提升碳源进行COD容量提升,稳定运行,有的企业采取增大曝气的方式来降低水体中的TN或者TP含量,但是效果都欠佳,同时浪费了资源,产生化学污染和污泥污染,又为环境增加了负担。而且资金投入巨大,每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水质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污水排放标准或者是中水回用标准。
有部分水厂采用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方式,而这并未从根本上提升库容,其增加的部分也会导致水厂的污泥产生量增加,水质排放不达标,同时污泥会污染环境,因此其容量增大的大部分空间分给了污泥,处理污水的能力从长久看来并未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领域的需求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运用微生物净化技术提升污水厂出水水质的提级改造方法。本发明通过调节污水厂的生化系统的运行参数,投加微生物制剂来稳定生化系统的平衡,降低污泥的产生量,消化代谢水体中的TN、TP、BOD、COD等物质,培养起稳定的自净化生物体,保证食物链的完整,使得水体净化水质达标,厂区扩容。本发明方法可高效,稳定,节能,低成本扩容污水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运用微生物净化技术提升污水厂出水水质的提级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顺序包括如下步骤:
(1)原位筛选污水自身所携带的优势菌群:从污水厂出水口提取污水样本,与诱导微生物菌群制剂,生物修复剂,生物解毒剂进行混合后,再进行治污功能菌群的扩增,然后再在扩增样本中投放酶制剂得到微生物功能菌剂;
(2)制备并投放经过扩增后的混合微生物制剂:将步骤(1)得到微生物功能菌剂与诱导微生物菌群制剂、生物修复剂,酶制剂,生物解毒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微生物菌剂,于出水口环节进行喷洒投放;
(3)持续增加曝气工况:调节中曝气环节的曝气量,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气,同时减缓污水的流动速度;
(4)逐级减少曝气工况:当污水进入厌氧环节后,再投入步骤(2)所述的混合微生物菌剂,降低水体的DO含量;
(5)增加回流污泥:提高污泥回流比例和回流次数。
步骤(1)中提取的污水样本,与诱导微生物菌群制剂,生物修复剂,生物解毒剂进行混合的体积比例为:1-3:4.8-5.0:4-7.5:6-11,所述扩增样品中投放酶制剂的标准为1个立方水100ml酶制剂。
所述污水样本,与诱导微生物菌群制剂,生物修复剂,生物解毒剂进行混合的体积比例为:1:4.8:7.5:11。
所述微生物功能菌剂的溶度为0.01×109-0.015×109g/m3。
步骤(2)中所述微生物功能菌与诱导微生物菌群制剂、生物修复剂,生物解毒剂进行混合的体积比例为:3:3~7:5~8:4-6:9~13。
步骤(3)中,调节曝气环节的曝气量以使水体的含氧量是原先运行环节的5倍,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气以使水中含氧量在6.0-7.0之间,周期为1-2天,同时减缓污水的流动速度到原有流速的30%。
步骤(4)中放入混合微生物菌剂的标准为每立方水体投加3升菌体以降低水体的DO含量。
提高在兼性厌氧环节与厌氧环节的污泥停留时间为原来水厂环节的2~4倍,提高耗氧环节的污泥回流量为原来的3~5倍。
所述微生物诱导剂为玉米粉、葡萄糖、氨基酸成品以质量比1:1:1直接混合而成或所述微生物诱导剂为淀粉、氨基酸成品以质量比1:1直接混合而成;
所述生物修复剂由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短小芽孢杆菌群、发酵系的丝状菌群和起核心作用的光合菌群的鱼腥蓝细菌按照体积3-4:2-5:1.5-3.5:4-5.6:4-7混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林山水(北京)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楠,未经中林山水(北京)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07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