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套管柱下入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19923.2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5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明;宋学义;杜昌雷;杨书港;王斐;杜新军;赵小强;钟满发;侯兴卫;郭定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0 | 分类号: | E21B43/1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柱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完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套管柱下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边际油田或薄油层油田的开发中,大位移井和水平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功完成一口大位移井、水平井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很多,其中套管顺利下入是大位移井、水 平井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
大位移井、水平井由于水平段长、垂深浅、套管下入过程中摩阻力大,应用常规下 套管工艺往往不能将套管下到位,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漂浮下套管技术可以解决这一技术 难题,是下套管作业的有力保障。
漂浮下套管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套管串结构中加入漂浮接箍,利用套管柱下部封闭 的一段空气或低密度的钻井液的浮力作用,使套管处于“漂浮状态”,使套管下入过程中不 会紧贴井壁,来减小套管下入过程中井壁对套管的摩阻,提高套管的下入深度,以达到套管 安全下入的目的。
在漂浮下套管过程中,合理的确定漂浮长度是漂浮下套管技术的关键,漂浮长度 就是盲板浮鞋与漂浮接箍之间的套管长度,不同的漂浮长度使下套管的难易程度不同:1) 如果漂浮段过长,一方面会因为浮力太大,当套管下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大钩载荷降为零, 造成套管下入困难;另一方面,套管与井壁的正压力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反而会增大套管与 井壁的正压力,造成套管与井壁的摩阻力增大,不利于套管的下入;2)如果漂浮段过短,则 由于降低摩阻力不是很显著,不能起到应有的漂浮效果,套管仍然无法下下去。
目前,对于如何确定套管漂浮长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漂浮下套管技术的优势, 国内外研究甚少,该项技术研究一直是漂浮下套管技术未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套管柱下入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套管柱漂浮长 度无法准确计算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套管柱下入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对套管 柱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基于所述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计算不同的漂 浮长度所对应的大钩载荷;在满足预设载荷条件的基础上,取数值最大的大钩载荷所对应 的漂浮长度为最佳漂浮长度;在所述套管柱的所述最佳漂浮长度对应位置设置漂浮接箍, 执行套管柱下入操作。
优选地,对套管柱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包括:将套管柱自下 而上均分为多个微单元段;计算每个微单元段两端的节点处的集中力、每个微单元段的均 布接触力、每个微单元段的线密度;将每个微单元段的所述集中力、所述均布接触力和所述 线密度分别代入受力平衡公式,再结合弗朗内-塞雷公式、力矩平衡公式,得到套管柱摩阻 计算方程。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进行有限差分化和离散化 操作,得到差分形式的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
优选地,差分形式的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是:
其中,i为自井底至井口的节点数,i=0~n,n为微单元段的个数,s为测深,Ft为大钩载荷,K为井眼轴线的曲率,Kα为井斜角变化率,为方位角变化率,α为井斜角,为方位角,Nn、Nb为均布接触力,Mb为弯矩,q为线密度,μ为摩擦系数,N为套管柱与井壁的接触正压力。
优选地,基于所述套管柱摩阻计算方程,计算不同的漂浮长度所对应的大钩载荷, 包括:基于漂浮长度的不同取值,分别计算位于漂浮长度以上的每个微单元段的线密度,以 及位于漂浮长度以下的每个微单元段的线密度;将每个微单元段的线密度代入所述套管柱 摩阻计算方程,计算得到与漂浮长度对应的大钩载荷。
优选地,位于漂浮长度以上的套管柱灌入钻井液,每个微单元段的线密度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位于漂浮长度以下的套管柱掏空,每个微单元段的线密度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其中,qm为套管柱在空气中的线重量,ρm为钻井液的密度,ρs为套管柱的材料密度,D为套管柱的外径,d为套管柱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预设载荷条件是:大钩载荷+游动系统重量≥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9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水振荡器
- 下一篇:钻井废弃泥浆随钻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