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18637.4 | 申请日: | 2015-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9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年春;盛荣生;徐斌;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利维尔(中国)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5/10;H01B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汽车 强度 通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线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
背景技术
现在汽车轻量化成为全世界的研究方向,线束作为汽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 分,整车线束的重量约占整车重量的5%左右。目前汽车线束常用的导线通常使 用多股绞合纯铜导线,铜作为线束导线作为主要导电载体。
由于铜丝强度低,所以线束比较粗,使用量较多,且由于铜价飙升,成本很 高。大部分汽车用导线因为考虑到导线的机械强度方面的问题,一般截面积都 选择为0.5mm2。少量国外部分车型上开始使用0.35mm2的导线,采用0.35mm2的 导线替代0.5mm2的导线,在同等单位长度上已节约30%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用轻量化高强度通讯线束。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新型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包括镀铜单 丝,所述镀铜单丝包括钢丝和铜镀层,所述钢丝作为芯线,所述钢丝外圆周上 镀有铜镀层;所述若干镀铜单丝与铜丝捻制成线束。
进一步的,所述镀铜单丝4根,铜丝3根;其中一根镀铜单丝为中心线,其 余3根镀铜单丝和3根铜丝在中心线径向圆周外侧间隔排列。
更进一步的,所述镀铜单丝中钢丝直径在0.07mm-0.25mm之间,所述铜镀层 厚度在1μm-20μ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镀铜单丝1根,铜丝6根;其中镀铜单丝为中心线,6根铜 丝在中心线径向圆周外侧紧密排列。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的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来替代传统铜缆作为信号 传输线缆,可在满足电子信号传输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强度61%,降低了线束直径, 减轻线束重量58%,降低铜消耗量71%,以达到减少成本降低油耗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新型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中心线外侧镀铜单丝与铜丝间隔排 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本发明新型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中心线外侧铜丝间隔排列紧密排 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镀铜单丝,2为铜丝,101为钢丝,102为铜镀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新型汽车用高强度通讯线束,包括镀铜单丝1,所述 镀铜单丝1包括钢丝101和铜镀层102,所述钢丝101作为芯线,所述钢丝外圆 周上镀有铜镀层102;所述若干镀铜单丝1与铜丝2捻制成线束。这样由于高频 电流通讯,根据趋肤效应,以表面导电为主,表面铜镀层102可以满足导电要 求,内部钢丝101均匀分布可以提供很高的强度,克服了纯铜丝强度低的弱点。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所述镀铜单丝4根,铜丝3根;其中一根镀 铜单丝1为中心线,其余3根镀铜单丝和3根铜丝在中心线径向圆周外侧间隔 排列。这样同时采用多根铜丝均匀分布,保持更好的导电性能。
更进一步的,所述镀铜单丝中钢丝直径在0.07mm-0.25mm之间,所述铜镀层 厚度在1μm-20μm之间。
实施方式一:
采用4根直径0.12mm镀铜单丝,其中铜镀层102厚度13um,与3根直径0.12mm 铜丝捻制成的线束,截面积可减少至0.08mm2,相对于0.18mm2纯铜线束,在同 等单位长度上重量降低58%,强度提高61%,降低铜消耗量71%,以达到减少成 本降低油耗的效果。对于频率在25KHz以上的电流信号来说,其传输电阻已接 近对应规格的纯铜线束。
实施方式二:
采用4根直径0.096mm镀铜单丝,其中铜镀层102厚度为0.008mm,与3根 直径0.096mm铜丝捻制成的线束,截面积可减少至0.05mm2,相对于0.08mm2铜 镁合金线束,在同等单位长度上重量降低39%,强度提高7%,降低铜消耗量61%, 对于频率在75KHz以上的电流信号来说,其传输电阻已接近对应规格的铜镁合 金线束。
如图2所示,所述镀铜单丝1根,铜丝6根;其中镀铜单丝1为中心线,6 根铜丝2在中心线径向圆周外侧紧密排列。
实施方式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利维尔(中国)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盛利维尔(中国)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86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