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高吸水树脂型自养护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15502.2 | 申请日: | 2015-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6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守祺;王振华;傅宇方;赵尚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金隅水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F220/54 | 分类号: | C08F220/54;C08F220/06;C08F222/38;C08F220/56;C08F220/58;C04B24/26;C04B103/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朱婷婷 |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吸水 树脂 养护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混凝土高吸水树脂型自养 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已成为混凝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提高工程施 工建设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是建设发展的核心。混凝土工程施工开裂问题普遍存在,并 随高强混凝土广泛应用,开裂问题加剧。施工裂缝加速混凝土工程劣化,造成工程质量存在 先天不足,严重影响服役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如何提升混凝土工程施工裂缝防治技 术,是当今国际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
混凝土养护方法包括外养护和自养护,外养护为目前混凝土工程普遍采用的方 式,包括湿制养护(洒水和湿覆盖等)和保水养护(表面化学养生和覆盖塑料膜等)。外养护 的技术缺陷如下:(1)养护作用范围局限于结构表层混凝土,对结构内部混凝土养护作用有 限,尤其对于低渗透性的高强混凝土养护效果更有限;(2)在干旱或夏季高温地区,混凝土 收缩开裂倾向加剧,加之养护水蒸发快,养护质量难以保证;(3)拆模期内构件收缩开裂明 显,外养护不能及时对未拆模构件立面和底面养护;(4)对于构件立面和隐蔽复杂部位,外 养护施工难度大,养护质量不易保证。外养护技术防治混凝土收缩作用不足,是导致混凝土 工程施工开裂严重的重要原因。
自养护指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不需外部补充养护水分,仅依靠自养护材料内部 储存水分,实时、持续地为混凝土提供养护水分,即可达到优异的养护效果。相比外养护,自 养护有益于提高混凝土养护施工质量,主要原因如下:(1)相比外养护水需要迁移至混凝土 内部发挥养护作用,因自养护材料均匀分散于混凝土内部,储存养护水分仅需迁移极短距 离,即可发挥养护作用,可实现混凝土表层和内部同步养护以提升养护施工质量,作用效果 对低渗透性的高强混凝土尤为突出;(2)在干旱或夏季高温地区,外养护水挥发快,养护质 量难以保证,自养护水分因混凝土基体阻隔,水分难以挥发,有益于提升养护施工质量;(3) 可实现拆模期内混凝土构件和拆模后构件立面、隐蔽与复杂部位的及时养护,降低养护施 工难度;(4)避免施工水分流失和蒸发问题,节省水资源和施工人力、物力。
然而,现有自养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存在诸多缺陷,距工程规模化应用尚有较大 距离,主要问题如下:(1)缺乏自养护材料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溶液吸收率的设计,现 有研究多以水吸收率、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或氯化钠溶液吸收率替代,易导致自养护材料应 用效果不足,并产生混凝土和易性不良及力学性能降低等负面问题,实际上,胶凝材料水化 溶液为高碱性复杂离子溶液,本发明人研究发现,上述替代方法测得的吸收率高出实际胶 凝材料水化溶液吸收率6倍以上;(2)高吸水树脂型自养护材料颗粒偏粗,易降低自养护性 能和混凝土力学性能;(3)高吸水树脂自养护材料反应体系中缺乏缓冲体系,易发生单体爆 聚形成聚合密度不均匀等问题;(4)化学合成反应缺乏对反应热量释放的控制,易导致生产 安全性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人基于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经验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高分子 材料分子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学和混凝土结构工程等多学科原理,积极研究创新,以期创 设一种新型的自养护材料和自养护混凝土,能够改进现有技术诸多缺陷,使其更具有实用 性,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吸水树脂型自养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要解决现有外养护技术 防治混凝土收缩作用不足、易导致混凝土工程施工开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高吸水树脂型自养护材料,作为自养护功能组分掺入混凝土,其特征在于, 其配方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比为: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1~0.90份;
三乙醇胺0.05~1.00份;
互穿网络聚合物1~20份;
丙烯酸及(或)其衍生物1~20份;
丙烯酰胺及(或)其衍生物16~67份;
还原剂0.006~0.040份;
交联剂0.02~0.20份;
引发剂0.02~0.20份;
去离子水100份。
其中,所述互穿网络聚合物可以为聚氧乙烯醚系列、聚乙二醇系列、聚乙二醇单甲 醚系列或聚乙烯醇系列单体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金隅水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金隅水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55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