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15456.6 | 申请日: | 2015-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1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锋;曹伟;陈璐;蔡洁;苏哲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师范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B01J23/72;C02F101/38;C02F101/36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雪莹 |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甲基 溶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提上了提倡议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水污染是人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挑战。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一大污染源,亚甲基蓝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染料,它比较难降解,又有毒性,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大,工业上一般采用双氧水(H2O2)来氧化亚甲基蓝(C16H18ClN3S)使其降解为无毒无色的物质,但是面临着低催化效率的难题,所以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究,以期能够找到适合的催化剂,提高过氧化氢对亚甲基蓝废水的氧化效率。
CuO是一种无机半导体材料,它的独特的能带结构展现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性能,掀起了人们的研究热潮,近年来,在催化领域也得到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本发明是通过CuO薄膜作为催化剂,催化双氧水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分解,使亚甲基蓝溶液100%降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方法,其可有效提高工业上降解亚甲基蓝废水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方法,采用CuO作为催化剂,催化双氧水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分解。
每100ml浓度为0.5mg/L的亚甲基蓝溶液,配比1.2-1.4mg氧化铜、10-20ml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其中氧化铜可反复使用。
所述CuO为商用纯CuO粉末。
所述CuO为纳米结构的CuO薄膜。
所述纳米结构的CuO薄膜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法制备而成。
所述纳米结构的CuO薄膜采用商业纯Cu为靶材,以石英薄膜为基片,利用磁控与蒸发镀膜装置进行磁控溅射镀膜。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一种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方法,氧化铜作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降解含有亚甲基蓝溶液的污水。
进一步地,本发明中,CuO为纳米结构的CuO薄膜,其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基底粘附力,能够有效催化双氧水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在0.5小时内可以达到对亚甲基蓝溶液的有效脱色,在4小时之内可以达到100%的降解效率,并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可以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纳米结构的CuO薄膜的SEM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1号样品(无添加CuO的纯双氧水)利用Origin8.0制图软件进行处理后可见光吸收光谱。
图3是本发明中的2号样品(商用CuO粉末加进双氧水)利用Origin8.0制图软件进行处理后的光谱。
图4是本发明中3号样品(纳米结构的CuO薄膜加进H2O2)利用Origin8.0制图软件进行处理后的光谱。
图5是本发明中所制备的纳米CuO薄膜的同步辐射XANES吸收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方法,采用CuO作为催化剂,催化双氧水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分解。此方法简称为HCW法。
本发明中,CuO可采用商用纯CuO粉末。
作为一种优化的选择,本发明中,CuO采用纳米结构的CuO薄膜。此纳米结构的CuO薄膜采用商业纯Cu为靶材,以石英薄膜为基片,利用磁控与蒸发镀膜装置进行磁控溅射镀膜。
本发明中,纳米结构的CuO薄膜的制备方法如下:
(1)准备基片
采用厚度为1mm的石英薄膜为基片,为了避免污染,需要将基片彻底清洗干净。先用无尘布和洗洁精用清水将石英薄膜冲洗干净,然后将石英薄膜放入干净的小烧杯中,往烧杯中倒入丙酮,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1分钟,回收丙酮后再往烧杯中倒入无水乙醇,再用超声清洗器清洗1分钟,取出石英片,待其晾干后放入样品架,在任意一边贴上2-3mm的实验胶布,装入磁控与蒸发镀膜装置的真空溅射室。本实施例中,磁控与蒸发镀膜装置采用中国沈阳科仪的JGP560H高真空多功能磁控与蒸发镀膜装置。
(2)抽真空
开启磁控与蒸发镀膜装置的总电源和循环冷却水,关闭真空溅射室,检查气密性。打开电磁阀,启动机械泵,等真空溅射室的真空度降至4.0Pa以下时打开分子泵,直至真空溅射室的真空度降至5.0×10-4Pa以下。
(3)开始镀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师范学院,未经泉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5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AO一体化自循环生物反应器
- 下一篇:一种丙烯酰胺环已胺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