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DMA技术的电力驱动的航道警报标志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13102.8 | 申请日: | 2015-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4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兵;甘亚南;石飞停;孔海陵;王路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3B22/16 | 分类号: | B63B22/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0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dma 技术 电力 驱动 航道 警报 标志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道警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航道警报标志设备。
背景技术
现如今,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船舶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资 运输手段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中川流不息。在船舶航行过程中,由于视线不清,不能确定查看 前方水面情况从而印发交通事故带来灾难的事例层出不穷,对于航道警示设备,一直是航 道管理部门所需求和积极探索的。目前常见的警示设备主要用在一些重要的桥梁位置或者 沿岸码头附近,而在航道中使用交通警示设备的位置较少,一方面,相关警示设备需要能源 供给才能正常工作,这个难度较大;另外一方面,由于河道的流动性,想要某个警示设备固 定在某一位置,也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并且,由于河道水位的变换,警示标志随波逐流的现 象时有发生,这给警示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型一 种智能航道警报标志设备,其结构设计合理、投入成本低、施工方便且使用寿命长、使用效 果好,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航道交通中警示标志设立位置固定、不方便航道部门管理维护、警 示效果不明显等缺陷和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航道警报标志设备, 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电气部分除太阳能电池板外,其余部件都置于浮动腔体内部,依靠密 封罩对内部进行保护;所述浮动腔体为设备主体结构,对其外形设计应确保设备能够浮于 水面,其内部为密闭空腔;所述内部空腔用来放置设备的除太阳能电池板、警示灯和天线以 外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电子元器件依靠防水罩进行保护;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固定于浮动腔 体的中上部;所述警示灯固定于设备顶部;所述天线固定于设备外缘;所述电子元器件和太 阳能电池板、警示灯及天线之间依靠导线连接;所述导线连接位置需要进行绝缘保护;所述 浮动腔体底部设置牵引装置;牵引装置置于防水罩的下方,与电气部分相关隔离;所述牵引 装置,可以将设备固定定位在航道重点关注位置。
上述牵引装置为由电机驱动的可复位牵引装置,具体包含钢丝绳、中心轮、电力驱 动收线机构、固定底座等构件组成;所述钢丝绳为设备定位主要构件,初始缠绕于中心轮 上,在设备随水位变化高度时,中心轮开始旋转进行放线和收线工作;所述防线和收线工作 由有电力驱动的往复机构提供驱动力。
上述太阳能电池板为太阳能电池板所组成的整列,由若干太阳能电池板串联组 成,固定于系统中上部,表面有保护罩进行保护;内部各种导线及其连接位置进行绝缘防水 处理。
上述天线置于警示灯阵列的中心位置竖直向上;通过天线进行近场无线电警报信 号发射和远程管理系统的通讯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工作;所述近场无线电警报信号,在船舶 上配合接收装置可以自动响应报警。
上述浮动腔体为上部开口结构,其外形配合流体动力学设计为不规则筒状结构, 腔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机械牵引装置置于结构下部;内部腔体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 分别放置配重结构、防水垫层、由防水保护的控制电路板、防水罩;为内部做好防水屏蔽后 上部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加强型爆闪灯和天线。
上述一种智能航道警报标志设备,其特征是:浮动腔体呈圆形截面,由塑料制成, 其半径变化范围由0.5m-1.2m;高度根据功能要求变化范围为0.5m-1.2m;分为上部和下部 两个部分,其中上部为空腔结构,下部为弧形凹状结构,凹状结构的下侧设有配重垫层。
上述一种智能航道警报标志设备,其特征是:配重垫层由金属组成,置于凹形结构 内侧,为结构提供负载,保障结构稳定漂浮在水面。
上述一种智能航道警报标志设备,其特征是:电力驱动的可复位牵引装置,包含部 件有钢丝绳、中心轮、电力驱动的收线机构、固定底座等;其中底座固定于腔体下部,中心轮 假设与固定底座之上和收线机构相连,钢丝绳缠绕于中心轮上;工作时将钢丝绳的末端固 定于河床中某一固定位置,依靠水对设备产生的浮力来牵引钢丝绳进行收放线工作;钢丝 绳的直径不超过5mm,中心轮的直径介于15cm至50cm之间;收线机构根据钢丝绳收放线状 态,自动进行收放线工作,驱动电机最多提供不大于0.1r/s的极限转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31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