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耐湿热的大豆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10684.4 | 申请日: | 2015-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8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 发明(设计)人: | 赵军伟;林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长泾花园毛纺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2G3/04;D06M11/74;D06M11/83;D06M11/46;D06M11/44;D06M13/165;D06M1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湿热 大豆 纤维 混纺 面料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耐湿热的大豆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将大豆蛋白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按配方中的重量份比例进行混纺;将羊毛纤维纺织成为羊毛纤维层;配置好抗菌消毒剂,而后喷涂在羊毛纤维层中;将大豆蛋白纤维‑纤维素纤维层喷涂聚酯树脂浆料,与羊毛纤维层粘接复合;将纳米竹炭纤维纺织成纳米竹炭纤维层;将菠萝叶纤维纺织成菠萝叶纤维层;将羊毛纤维层中的上表面喷涂聚酯树脂浆料,与复合好的纳米竹炭纤维层复合;将抗起球纤维纺织成抗起球纤维层,并在抗起球纤维层的表面喷涂负热膨胀材料;与纳米竹炭纤维层复合;烘干。利用本发明的工艺制备的面料,绿色环保,健康指数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纺的制备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耐湿热的大豆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衣服面料很多采用化学纤维制成,由于其在制造过程中,有大量添加剂,如漂白剂,柔顺剂等,如果穿化纤织物内衣,布料上的化学物质易被人体皮肤吸收,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刺激,引起湿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荨麻疹等症状。而羊绒或真丝可以弥补上述缺陷,但是其造价高昂。
大豆蛋白纤维由于自身的优异特性,这种廉价的新型再生纤维,可部分替代羊绒和真丝与其他纤维混纺,制作高档家用纺织品面料。
大豆蛋白纤维是以脱去油脂的大豆豆粕作原料,提取植物球蛋白经合成后制成的新型再生植物蛋白纤维,是由我国纺织科技工作者自主开发,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高新技术,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获得的唯一完全知识产权的纤维发明。在成为纤维之前,要从大豆中提取蛋白质与高聚物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处理,经湿法纺丝而成。这种单丝,细度细、比重轻、拉伸强度高、耐酸耐碱性强、吸湿导湿性好。优于羊绒的手感,光泽能与蚕丝相媲美,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还有明显的抑菌功能,被誉为“新世纪的健康舒适环保纤维”。以50%以上的大豆纤维与长绒棉混纺的高支纱,用于生产春、秋、冬季的薄型绒衫,其滑糯、轻盈、柔软,能保留精纺面料的光泽和细腻感,增加滑糯手感,也是生产轻薄柔软型高级西装和大衣的理想面料。用大豆纤维与真丝交织或与绢丝混纺制成的面料,既能保持丝绸亮泽、飘逸的特点,又能改善其悬垂性,消除产生汗渍及吸湿后贴肤的特点,是制作睡衣、衬衫、晚礼服等高档服装的理想面料。此外,大豆纤维与亚麻等麻纤维混纺,是制作功能性内衣及夏季服装的理想面料;与棉混纺的高支纱,是制造高档衬衫、高级寝卧具的理想材料;或者加入少量氨纶,手感柔软舒适,用于制作T恤、内衣、沙滩装、休闲服、运动服、时尚女装等,极具休闲风格。
但是,大豆纤维较细而滑,易产生起毛现象,易产生细菌,易产生静电,纤维耐湿热性差,且洗多了,衣服容易蓬松,因此,现需要一种含有大豆纤维的面料的制备工艺,制备好的面料能够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抗静电耐湿热的大豆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静电耐湿热的大豆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 将大豆蛋白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按配方中的重量份比例进行混纺,得到大豆蛋白纤维-纤维素纤维混纺层;
S2.将羊毛纤维层按照配方中的重量份比例纺织成为羊毛纤维层;
S3.按照配方中的重量份比例,配置好抗菌消毒剂,而后喷涂在羊毛纤维层中;
S4.将大豆蛋白纤维-纤维素纤维混纺层的上表面喷涂聚酯树脂浆料,与羊毛纤维层粘接复合;
S5。将纳米竹炭纤维按照配方中的重量份比例纺织成纳米竹炭纤维层;
S6.将菠萝叶纤维按照配方中的重量份比例纺织成菠萝叶纤维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长泾花园毛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长泾花园毛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06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