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护岸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10421.3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1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梁玉婷;高彦波;佟镇;高声远;徐志;李远帆;潘玲;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郑海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护岸 净化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河流生态护岸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延长净化处理程序、提高生化反应净化效率、高效去除含氮量较高的净化含氮类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护岸净化系统,包括位于河道岸坡常水位以上的护岸,护岸包括打入河道岸坡的防护桩和固基在河道岸坡上的石笼,防护桩由若干单体桩并排组成且相邻单体桩之间存在间隙,防护桩和石笼之间设置有第一不透水层,防护桩、石笼和第一不透水层围成反应池,反应池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平行于河道岸坡坡向的植被层、吸附层和反硝化层,植被层和吸附层上沿河道岸坡坡向的垂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不透水层,第二不透水层将反应池依次分隔为若干次反应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流生态护岸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化含氮类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护岸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河湖水体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现象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也时常出现,就此,如何控制污染物质进入河湖水体、提高水体水质并预防水土大面积的流失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河流面源污染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不透水区域面积所占比重增加,雨水的径流量明显增大且其携带的污染量也随之增大,雨水引起的河流面源污染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威胁。
针对河流面源污染的防治,生态护岸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护岸是在保证河道岸坡的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由传统的封闭式系统转换成开放式系统,使河道水位变动区的水陆生态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交换的水陆动态平衡系统,该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可增强河道水质自净能力。目前常见的生态型护岸模式主要有植被生态护岸、生态袋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石笼护岸等,虽然我国采用该类护岸模式对河湖边坡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一、现有的河湖生态护岸系统水力停留时间较短,致使净化处理程序短、净化效果不好;二、在面对含氮量较高的面源污染物时,护岸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限。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生态护岸净化系统,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延长净化处理程序、提高生化反应的净化效率、高效去除含氮量较高的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护岸净化系统。
本发明的生态护岸净化系统,包括位于河道岸坡常水位以上的护岸,所述护岸包括打入河道岸坡的防护桩和固基在河道岸坡上的石笼,所述防护桩由若干单体桩并排组成且相邻单体桩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防护桩和石笼(之间设置有第一不透水层,所述防护桩、石笼和第一不透水层围成反应池,所述反应池内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平行于河道岸坡坡向的植被层、吸附层和反硝化层,所述植被层和吸附层上沿河道岸坡坡向的垂直方向设置有若干第二不透水层,所述第二不透水层将反应池依次分隔为若干次反应池。
进一步的,所述植被层包括种植层和种植在种植层上的水生植物,所述种植层由土壤和堆肥混合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层由土壤和堆肥按照体积比(10~20):1混合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不透水层的顶端高于所述种植层上表面3-5cm。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层包括缓冲吸附层和淋溶层,所述缓冲吸附层位于所述淋溶层上侧面,所述缓冲吸附层包括海泡石绒和若干沸石,每个沸石上均含有微生物群落。
进一步的,所述海泡石绒和沸石的体积比为1:(1~2)。
进一步的,所述微生物群落主要由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淋溶层包括若干砾石,所述砾石的粒径为5-20mm。
进一步的,所述反硝化层包括若干陶粒,每个陶粒上含有反硝化细菌。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吸附层、淋溶层和反硝化层的厚度比为2: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岭南新科生态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04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