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钽酸锂基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7764.4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7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有凤;孙剑桥;李忠文;瞿伟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95 | 分类号: | C04B35/495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曹莉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钽酸锂基 复合 陶瓷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陶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钽酸锂基复合陶瓷及其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LiTaO3是目前研究较多、应用很普遍的压电、铁电和电光晶体,但目前对 LiTaO3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单晶方面,很少有关于其作为陶瓷材料的烧结工艺、微 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报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曾经做过LiTaO3铁电陶瓷烧 结技术方面的研究,发现加入少量的氧化物或氟化物,有助于其烧结致密化, 但所制备的LiTaO3基陶瓷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很低,因为钽酸锂陶瓷在烧结致密化 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晶粒长大,导致在晶界处形成残余孔洞和微孔,使得陶瓷 得致密度降低。因此,人们通过一些烧结添加剂的方法期望可烧结制备出致密 的LiTaO3基陶瓷材料。在我们前期的工作中成功的制备出了添加氧化铝颗粒的 LiTaO3基复合陶瓷。发现,少量Al2O3颗粒的加入能明显地促进LiTaO3压电陶瓷的 烧结致密化,在1300℃热压烧结制备的Al2O3/LiTaO3陶瓷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达99% 以上,其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弹性模量和维氏硬度等力学性能均得到显著改 善。但热压烧结的过程中,石墨模具中的碳原子渗入LiTaO3陶瓷中,导致陶瓷中 存在大量的游离碳原子存在,且热压烧结的成本高,不利于钽酸锂陶瓷在工程 上得到实际应用。
无压烧结是一种常规的烧结方法,是目前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烧结方式。 它适用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物件的烧制,温度便于控制而且成本低。在无压 烧结条件下添加二氧化锰颗粒制备LiTaO3基复合陶瓷可以降低LiTaO3基复合陶 瓷的烧结温度,使制备工艺简化,还可大大的降低成本,在工业上存在良好的 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钽酸锂基复合陶瓷,该陶瓷的致密度在90%以上, 且制备的陶瓷无碳元素等污染、纯度高、显微组织均匀,可广泛适用于制作高 温高稳定性的压电陶瓷器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种钽酸锂基复合陶瓷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权利要求1所述的钽酸锂基复合陶瓷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包括,
(1)将体积百分数为10-50%的二氧化锰粉末和体积百分数为50-90%的钽 酸锂粉末混合并采用混合球磨的方式,球磨2-36小时,形成均匀的混合粉料;
(2)将步骤(1)中的混合粉料置于模具中,18-40℃、10-30MPa冷压成 型;
(3)将冷压成型的混合粉料放入烧结炉中无压烧结,烧结气氛为氮气或 氧气,烧结温度为1000-1500℃,烧结保温时间为1-10小时,制得钽酸锂基复 合陶瓷。
所述步骤(1)中,二氧化锰粉末和钽酸锂粉末的体积比为1:4-9。优选的, 所述二氧化锰粉末和钽酸锂粉末的体积比为1:5.66。该优选的二氧化锰粉末和 钽酸锂粉末的体积比,可显著提高最终复合陶瓷的致密度和显微硬度。从图3 和图4中可见,虽然A晶粒中的元素主要为Ta元素,但是也有少量的Mn元 素存在,而B晶粒处虽然主要是Mn元素,但是也有少量的Ta元素存在,说 明在烧结过程中两种物相中的元素有一定的固溶现象。Mn元素的固溶进入 LiTaO3晶格中可以促进LiTaO3的烧结致密化进程,随MnO2体积分数的增加, 元素的固溶程度提高,因此LiTaO3的烧结致密度提高,但MnO2体积分数继续 增加,Mn元素的固溶程度有限,LiTaO3的烧结致密度又有降低的趋势。
所述步骤(1)中,钽酸锂粉末的粒径为50nm-3μm,纯度为99%以上,所 述二氧化锰粉末的纯度为分析级纯。优选的,钽酸锂粉末的粒径为3μm,合适 的钽酸锂粉末粒径,增大烧结时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增加,烧结驱动力增大, 因此使得陶瓷的烧结致密度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77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