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07516.X | 申请日: | 2015-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0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 发明(设计)人: | 肖凌超;褚玲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蔡鼎 |
| 地址: | 3144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站混凝池 废水 再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 的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具有环保、节能、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紧缺 的环境下,太阳能以其固有的特点博得了多数使用者的青睐。
在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多晶硅片是制造集成电路、光伏太 阳能电池的关键基础材料,是国家发展信息产业和光伏新能源产 业的重要基石。以多晶硅片为基体制成的太阳能电池一直都是光 伏市场的主流产品,而在整个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中单多晶 硅片生产环节是一个用水大户,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多晶硅生产 企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势必严 重污染水体,危害环境。因此,如何处理生产废水成为多晶硅生 产企业环境治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 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污水站混凝 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包括污水导入机构、中和箱、泥水分离箱 和沉淀箱,其特征在于,上述污水导入机构包括导入壳体和分别 位于导入壳体两侧的导入端与导出端,所述导入壳体内部设有将 其内腔分为上下两个腔体的过滤隔板,所述导入端与导入壳体上 腔相连通,导出端与导入壳体下腔相连通,所述中和箱与导出端 通过排污管一相连接,中和箱上端具有可打开的密封盖一,所述 泥水分离箱与中和箱通过排污管二相连接,泥水分离箱上端具有 可打开的密封盖二,所述沉淀箱与泥水分离箱通过排污管三相连 接,沉淀箱内设有二次沉淀机构,所述泥水分离箱底部开有污泥 排放口,污泥排放口处连接有螺杆输送管,所述螺杆输送管的另 一端连接有污泥螺杆泵,所述污泥螺杆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污泥收 集箱。
操作人员可通过导入端将污水排入导入壳体内,然后通过导 入壳体内的过滤隔板进行初次的过滤,其中导入壳体为可拆卸性, 便于操作人员的清理,经过初次过滤的污水再通过导出端被引入 至中和箱,操作人员可打开密封盖一根据中和箱内污水的酸碱程 度,适量投入相应的中和药物,使得污水接近中性,便于后期的 再次利用。经过中和的污水再被引入至泥水分离箱,操作人员可 打开密封盖二往泥水分离箱内依次投入适量的PAC、PAM,污水反 应后进行泥水分离。被分离出来的水再进入至沉淀箱,由沉淀箱 内的二次沉淀机构做最后沉淀过滤处理。其中利用污泥螺杆泵和 螺杆输送管可将泥水分离箱底部的泥污引入至污泥收集箱,便于 操作人员的清理。
在上述的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中,所述排污 管二和排污管三上分别设有调节阀一和调节阀二。
采用以上结构,便于操作人员的调控,使得位于中和箱的污 水的酸碱性能得到充分的中和,使得位于泥水分离箱的污水具有 充分的反应分离,间接提高了污水的过滤效果。
在上述的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中,所述导入 端的数量为两个。
导入端的数量为两个时,提高了污水往导入壳体内导入的效 率,另外操作人员可采取分离导入方式,其中一个导入端导入酸 性污水,另一个导入端导入碱性污水,即降低操作人员后期的中 和工作量,又降低的了成本的投入。
在上述的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中,所述中和 箱内设有酸碱检测器,中和箱外侧设有与酸碱检测器相互连接的 显示器。
采用以上结构,使得操作人员根据显示器能更直观的观察到 中和箱内污水的酸碱值,便于操作人员的调节,提高了调节的精 确性。
在上述的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中,所述沉淀 箱上具有输出管,输出管与沉淀箱的接口处设有过滤网,输出管 上具有调节阀三。
采用以上结构,操作人员可通过调节阀三控制洁净水的排出, 过滤网为最后一步过滤,大大提高了过滤效果。
在上述的一种污水站混凝池废水的再利用系统中,二次沉淀 机构包括外导流筒、内导流筒和进水管,所述外导流筒和内导流 筒均为圆筒状,内导流筒位于外导流筒内,进水管一端口位于内 导流筒内,另一端口同时穿过内导流筒和外导流筒且与伸入沉淀 箱内的排污管三端口相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提高了污水内悬浮颗粒相互碰撞聚集的概率, 促进了悬浮颗粒聚集成片状絮凝体,提高了杂质颗粒的沉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75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