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字型结构的硅微机械振动陀螺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04405.3 | 申请日: | 201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6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施芹;裘安萍;夏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5621 | 分类号: | G01C19/5621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字型 结构 微机 振动 陀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字型结构的硅微机械振动陀螺,用于测量垂直于基座水平的测量仪器,由上层单晶硅、中间层单晶硅、下层单晶硅构成,上层单晶硅为布置有信号输入和输出线的硅微陀螺仪封装盖板,中间层单晶硅片上制作的为陀螺仪机械结构,下层单晶硅为布置有固定基座的陀螺仪衬底,中间层单晶硅密封在由上层单晶硅和下层单晶硅形成的密闭空腔。本发明误差小、机械灵敏度高、振动灵敏度低和温度灵敏度低,能实现驱动模态与检测模态的运动解耦、大幅度振动和检测输出解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机械系统和微惯性测量技术,特别是一种工字型结构的硅微机械振动陀螺。
背景技术
硅微机械陀螺是一种测量转动角速率的惯性传感器,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实现结构加工,并可以与所需的电子线路完全集成在一个硅片上,从而具有体积小、成本低、重量轻、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军民两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硅微机械陀螺性能已从普通车用级发展到了接近战术级水平(1°/h),但如振动、温度等环境中的应用其性能较差,特别是振动环境。具有双质量的音叉陀螺被公认为具有较好的振动抑制能力,但由于音叉陀螺具有两个质量块,低阶模态数多,又品质因数高以及加工误差等原因,音叉陀螺仍然具有较大的振动误差,从而影响了其实际应用。
2007年,裘安萍,施芹等提出了一种双质量振动式硅微陀螺(200710133223.5),该陀螺结构由左右两个质量块组成,质量块通过支撑系统与上下两根横梁相连,该横梁通过两组扭杆与固定基座连接。试验表明,该陀螺具有误差小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静态性能。但该结构只通过位于中间的扭杆与锚点相连,结构的稳定性较差;同时,结构的低阶模态多,且在工作模态附近,在振动环境中,这些模态的运动对陀螺输出有较大影响。此外,扭杆的刚度会影响陀螺检测模态的频率,而扭杆直接与锚点相连,扭杆刚度受到加工应力和封装应力的影响,从而影响陀螺输出,降低其温度性能。
2014年,法国Tronics公司提出了一种z轴微机械陀螺(WO 2014/094996A1),该z轴微机械陀螺采用了与ZL 200710133223.5陀螺相同的结构形式,同样由左右两个质量块组成,质量块通过支撑系统与上下两根横梁相连,该横梁通过耦合支撑梁与固定基座连接。此外,该发明还列举了耦合支撑梁的几种方案,包括结构形式和布置方式。但该专利申报的结构方案存在与ZL 200710133223.5陀螺同样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误差小、机械灵敏度高、振动灵敏度低和温度灵敏度低的硅微机械陀螺,能实现驱动模态与检测模态的运动解耦、大幅度振动和检测输出解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工字型结构的硅微机械振动陀螺,用于测量垂直于基座水平的测量仪器,由上层单晶硅、中间层单晶硅、下层单晶硅构成,上层单晶硅为布置有信号输入和输出线的硅微陀螺仪封装盖板,中间层单晶硅片上制作的为陀螺仪机械结构,下层单晶硅为布置有固定基座的陀螺仪衬底,中间层单晶硅密封在由上层单晶硅和下层单晶硅形成的密闭空腔;中间层单晶硅的机械结构包括子结构、工字型框架、扭杆、多折梁和隔离结构,两个子结构对称布置在工字型框架内,并通过驱动梁与工字型框架相连,工字型框架通过分布在下上端的扭杆、多折梁与隔离结构相连,该隔离结构与下层单晶硅上的固定基座键合,使中间层单晶硅的机械结构悬空在上层单晶硅与下层单晶硅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44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