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02677.X | 申请日: | 2015-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4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 发明(设计)人: | 邹炎火;何鹏;陈国锋;徐大伟;林清锋;邹文斌;郑晓婷;杨永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2D25/24 | 分类号: | B62D25/24;B60L11/18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卢清华 |
| 地址: | 362100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结构,包括有用于固定在车体上的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配合的活动盖;活动盖以可绕底座的轴线活动转动的方式嵌设于此底座内,底座内设有供活动盖的相应端面相配合抵接的定位台阶,活动盖与底座间经柔性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定位台阶上间隔分布有磁性相反的第一强力磁铁和第二强力磁铁,活动盖的相应端面上设有分别与第一强力磁铁和第二强力磁铁相对应吸合的第三强力磁铁和第四强力磁铁;活动盖背离定位台阶的另一端面上设有盖板。本发明的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结构操作简单,轻松实现充电口开﹑闭功能,且闭合锁紧稳定可靠;同时整体结构简单,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纯电动汽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国内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的自主研发中不断取得突破,且随着车用电池的攻关上已经取得了群体性突破,使得我们各种新型的充电式电动汽车不断地涌现。
在电动汽车领域初步构建起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通过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申请专利,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并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新的增长点,展示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在充电式电动汽车开发设计中,经常将充电口的位置设计在汽车的车身两侧的尾部或汽车前部,但是由于充电口往往受到造型美观、结构复杂及内部空间结构的限制,外盖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可靠性低;充电时要将充电口外盖打开,再将里面的内盖打开,才能插上充电器开始充电,外盖和充电口或用钢丝固定或外盖与充电口分离,上述两种方式均存在结构复杂、操作麻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结构,解决了采用传统外盖的结构较复杂,操作麻烦,可靠性较低、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结构,包括有用于固定在车体上的底座,以及与所述底座配合的活动盖;所述活动盖以可绕所述底座的轴线活动转动的方式嵌设于此底座内,所述底座内设有供所述活动盖的相应端面相配合抵接的定位台阶,所述活动盖与所述底座间经柔性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所述定位台阶上间隔分布有磁性相反的第一强力磁铁和第二强力磁铁,所述活动盖的相应端面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强力磁铁和第二强力磁铁相对应吸合的第三强力磁铁和第四强力磁铁;所述活动盖背离所述定位台阶的另一端面上设有盖板。
所述底座与所述活动盖均呈圆筒形,所述定位台阶为圆环形台阶。
所述底座对应于所述活动盖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定位槽,此两个定位槽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强力磁铁和第二强力磁铁设置,所述活动盖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块。
所述定位台阶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内设有第一安装块,所述第一安装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活动盖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一盲槽,所述盲槽内设有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安装块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柔性连接部件的两端分别穿设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
所述柔性连接部件为柔性细绳。
所述第一强力磁铁和第二强力磁铁各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强力磁铁和两个第二强力磁铁分别径向对称分布于所述定位台阶上;所述第三强力磁铁和第四强力磁铁各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强力磁铁和两个第四强力磁铁分别径向对称分布于所述活动盖的相应端面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未经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26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头机及自行车
- 下一篇:用于电动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