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多层堆叠转移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96718.5 | 申请日: | 2015-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1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姜浩;马金鑫;高翾;徐鑫;李朝龙;李占成;史浩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多层 堆叠 转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多层堆叠转移方法,属于石墨烯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近年来发现的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众多优异性能。其中,极高的透 过率及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使其可作为全新的透明导电材料而备受工业界关 注。
现有成熟的石墨烯规模化制备的方法是化学气相沉积法(CVD),CVD法制 备石墨烯一般选用不透明的金属作为生长基底,例如铜箔、镍箔等。然而,实际 应用中通常需将石墨烯转移到其它基底,例如柔性透明的PET、PEN基底。现 有石墨烯转移方法需借助过度支撑材料,如PMMA,硅胶薄膜、热释胶带等, 并配合湿法溶铜工艺,通过两次贴合过程将石墨烯转移到目标基底。存在操作过 程复杂,石墨烯易破损,转移效率低、成本高,溶铜废液污染等问题。此外, CVD生长石墨烯方阻较高,不能直接应用,必须对其进行掺杂以降低方阻,而 掺杂所用的小分子掺杂剂,例如乙二胺、硝酸、氯金酸等,与石墨烯作用力弱, 易挥发迁移,放置过程中导致石墨烯方阻不断增加,均匀性恶化,严重限制了石 墨烯的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多层堆叠转移方法, 避免不稳定的掺杂工艺,提高石墨烯电性能均匀稳定性,简化生产工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多层堆叠转移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S01,在转移目标基底(01)表面涂布一层弹性透明涂层(02),形成 目标基底/弹性透明涂层的复合结构1;所述弹性透明涂层(02)为聚二甲基硅氧 烷、聚苯基硅氧烷及它们的共聚物,或者为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酯中一种或几 种的共聚物,或者为包含聚环氧丙烷软连段的聚氨酯;所述弹性透明涂层(02) 的厚度为10~40um;
步骤S02,通过滚压方式将生长有石墨烯的铜箔与步骤S01中得到的复合结 构1压合,形成由目标基底(01)、弹性透明涂层(02)、石墨烯(03)和生长基 底铜箔(04)依次组成的复合结构2;其中,压合的压力范围为0.1MPa至0.6Mpa, 加热温度范围为50~130℃;
步骤S03,将步骤S02所述复合结构2通过滚压压紧,浸于电解质溶液中, 同时加电,鼓泡使石墨烯与生长基底铜箔(04)分离并贴合转移到目标基底上 (01),形成目标基底(01)、弹性透明涂层(02)、石墨烯(03)依次组成的复 合结构3;其中,所施加压力范围为0.1MPa至1Mpa,加电电流范围为1~10A;
步骤S04,将步骤S03中所述复合结构3进行冲洗并吹干;
步骤S05,重复步骤S02至步骤S04,在已转移石墨烯表面再次叠层转移石 墨烯,直到所需石墨烯层数,形成目标基底(01)、弹性透明涂层(02)、多层石 墨烯(03)依次组成的复合结构4。
本发明通过对石墨烯转移目标基底涂布弹性透明涂层改性,结合电化学鼓泡 剥离方法,实现石墨烯快速完整转移,根据实际需求转移多层堆叠石墨烯,降低 石墨烯方阻并提高石墨烯电学性能均匀性和稳定性,简化了石墨烯薄膜生产工 艺,克服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石墨烯多层堆叠转移方法步骤流程图,其中, S01为步骤S01,S02为步骤S02,S03为步骤S03,S04为步骤S04,S05为步 骤S05。
图2为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结构1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结构2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结构3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结构4示意图。
图2至图5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为:01为目标基底,02为弹性透明涂 层,03为石墨烯,04为生长基底铜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法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 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转移过程中涉及的复合结构如图2至图5 所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石墨烯多层堆叠转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01,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布于目标基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PET)01表面,加热固化干燥后形成厚度约15微米的弹性透明涂层02, 形成PET/PDMS的复合结构1如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967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