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驱蚊剂及其制备、应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84235.3 | 申请日: | 2015-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4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 发明(设计)人: | 郑敏;王作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纳盾科技有限公司;郑敏 |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P17/00;A01M29/1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蚊剂 及其 制备 应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蚊剂及其制备、应用方法。将互穿网络高分子聚合物溶解在蒸馏水中,得到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液;采用双滴定的方法,向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液中逐渐滴加可溶性碘化物水溶液和可溶性银化合物水溶液,滴加完毕后再在反应温度条件下搅拌处理10~30分钟,再加入光敏剂,陈化处理12~24小时,得到一种驱蚊剂。采用波长为200~500nm的LED光源对置于透明容器中的驱蚊剂进行激发,使之产生较强的具有驱蚊效果的光子;同时,在光源周围设置平面反射镜,有利于增强光子的发射效果。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驱蚊剂及驱蚊方法,可实现一次激发,数天有效,使用十分方便,且耗电量低,省电省事,适合于室内和户外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蚊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光致发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驱蚊器上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蚊虫不仅给人们带来骚扰,而且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驱蚊产品,按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类,即化学方法驱蚊和物理方法驱蚊。化学方法中的绝大多数产品为含驱蚊胺类的化学物质,属于农药字号,有毒副作用,并还会使蚊子产生抗体。物理驱蚊产品主要利用特殊的声波或光波来诱杀或趋避蚊虫,一方面需要外加电源,且作用范围有限,使用也不方便。
在本发明作出之前,中国发明专利(CN102177920B)曾经公开了一种光子驱蚊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光子驱蚊剂为一种纳米蚕丝蛋白乳液,其蚕丝蛋白的表面含有卤化银纳米颗粒。在水溶性蚕丝蛋白溶液中加入改性剂,再采用双滴定的方法,逐渐滴加金属卤化盐水溶液和硝酸银水溶液,使之在蚕丝蛋白上面原位生成卤化银纳米颗粒,形成纳米蚕丝蛋白乳液,经陈化处理后即得到一种可不使用外加电源的光子驱蚊剂。但驱蚊剂本身发出的荧光较弱,使用时由于环境中光线强弱及天气的影响,驱蚊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光子驱蚊剂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可在室内或户外使用,且驱蚊效果不依赖环境中的光线强弱,光致发光的驱蚊剂及其制备、应用方法。
实现本发明所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驱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互穿网络高分子聚合物溶解在蒸馏水中,制得浓度为0.01~0.1mol/L高分子聚合物溶液;
2、分别配制摩尔浓度为0.1~1.0mol/L的可溶性碘化合物水溶液和摩尔浓度为0.1~1.0mol/L的可溶性银化合物水溶液;在搅拌、温度为20~90℃的条件下,采用双滴定方法,向步骤1得到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中逐渐滴加可溶性碘化合物水溶液和可溶性银化合物水溶液,可溶性碘化合物与可溶性银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2:1;滴加完毕后再在20~9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处理10~30分钟;
3、冷却至室温后,搅拌条件下加入0.001~0.01mol/L的光敏剂,陈化处理12~24小时,得到一种光致发光的驱蚊剂。
本发明所述的互穿网络高分子聚合物为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酰胺、聚硅氧烷中的任意两种。
所述的光敏剂包括苯甲酮、安息香二甲醚与丙三醇或1,3丙二醇的混合物。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按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一种驱蚊剂。
所述驱蚊剂的应用方法是:将驱蚊剂加入到透明容器中,采用波长为200~500nm的LED光源对置于透明容器中的驱蚊剂进行光激发。
驱蚊剂的具体应用方法可以是:将波长为200~500nm的LED光源固定在底座上,平面反射镜置于光源周围;将装有驱蚊剂的透明容器置于LED光源和平面反射镜的上面;打开电源开关,LED光源对驱蚊剂进行光激发。
所述透明容器的透光率在9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纳盾科技有限公司;郑敏,未经江苏纳盾科技有限公司;郑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42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