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覆法制备聚苯胺/银纳米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75810.3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2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邰玉蕾;晁国库;周永强;林大杰;赵亚娟;张伟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73/02 | 分类号: | C08G73/02;C08K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道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冷红梅 |
地址: | 325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法制 苯胺 纳米 材料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覆法制备聚苯胺/银纳米材料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的发展十分迅猛,是一个十分活跃的交叉学科; 其中,聚苯胺因其优异的特性,如原料易得、制备简单、稳定性较、导电 性可控、电化学性能独特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 导电聚苯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命医学、气体探测、金属防腐、电磁屏蔽、 抗静电、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和超电容器以及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 现今,面对新材料的技术和环保要求,聚苯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 提高其导电性能、加工性能和溶解性能等几方面。科学家们尝试了许多方 法,主要是采用掺杂无机有机酸、金属粒子、金属化合物以及离子掺杂等 方式。其中金属粒子的掺杂可以显著地提高其导电性能并赋予其新的性 能。
银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烧结性、导电、抗静电、催化性能以及光学性 能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催化剂、涂料、导电油墨等许多领域,也被用于制备 导电聚苯胺。所得聚苯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有望在金属防 腐、催化、电磁屏蔽等领域广泛应用。
制备聚苯胺/银的方法很多,所得材料的形貌也多种多样;按制备步 骤可分为两步法和一步法;按形貌来说,可以有微球状的、纤维状等。不 同制备方法和不同复合材料的形貌都对所得材料的性能有所影响。
一步合成法是指该制备方法是将Ag的还原和苯胺的氧化同时发生而 一步制备出聚苯胺/银纳米材料的方法。许多科学家采用不同的能源成功 地制备了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例如,李芝华等利用一步法,首先利 用苯胺为分散剂,合成纳米银胶溶液,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发苯胺的原位复 合,从而制得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所得材料的防腐性能得到了很大 的提高。Y.O.Kang等利用软模板法在γ-射线辐射下制得了一系列不同 形貌的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Li等也利用紫外线,采用一步法制备了 包覆有银粒子的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R.A.DeBarros等利用声化学 和电离辐射技术也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越的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
两步合成法是通过分步制备聚苯胺和纳米银,然后利用两组分间的分 子间作用力来制备聚苯胺/银复合材料的一种方法。Xu等在预先制备好的 聚苯胺基体上,利用还原法和浸渍法在聚苯胺基体上引入三维纳米金和纳 米银,从而制得聚苯胺/银纳米复合材料;但纳米银暴露在聚苯胺的外表 面,极易因接触空气而氧化,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Li等利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在其微乳液中首先制备出银纳米溶胶,然后再 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核壳结构的银/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这一方法解 决了银纳米材料暴露到空气中的缺点,所得材料的导电性能较为优异。
综上所述,若采用两步法控制银纳米材料的形貌的基础上,在在银纳 米材料外层包覆聚苯胺,再辅以其它提高聚苯胺水溶性和导电率的掺杂 剂,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掺杂聚苯胺的形貌、银纳米材料的掺杂量、和产物 的水溶性,从而有望制备出既能结合银优良的导电性和和掺杂剂优异的水 溶性以及可控形貌的高导电率、较好水溶性的掺杂聚苯胺,从而满足对聚 苯胺的工业化应用要求。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覆法制备聚苯胺/银复合材料的方法,能 有效地将银和酸掺杂入聚苯胺基体,同时使得所制备的聚苯胺具有较高导 电率的同时,又能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覆法制备聚苯胺/银纳米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采用多元醇法制得银纳米线;
(2)原位包覆法制备聚苯胺/银复合材料:将银纳米线与无水乙醇混合 搅拌加入到反应器中,然后加入苯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 和盐酸(HCl),于室温下混合搅拌30~60min后,再加入过硫酸 铵搅拌60~240min,所得产物经分离纯化得到所述聚苯胺/银纳 米复合材料;所述银纳米线、无水乙醇、苯胺、十二烷基苯磺酸 钠、过硫酸铵的用量之比为50~400mg:90~150mL:0.6~1.5mL: 0.25~0.875g:1.0~2.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盐酸摩尔比为 1:0.25~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58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