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多用户传输方式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75099.1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1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宋扬;康绍莉;任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7/0456 | 分类号: | H04B7/0456;H04B7/0452;H04W7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多用户 传输 方式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确定多用户传输方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终端的信道空间特性对终端进行分组;
为所述各终端分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其中,在同一调度时频资源上对所述组间终端按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方式进行传输,在所述调度时频资源内为同一组内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同一调度时频资源上对所述组间终端按MU-MIMO方式进行传输时,同一组采用不同非正交多址接入资源的各终端在一个时频资源上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预编码或波束赋形相等或近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同一组内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传输时,进一步包括:
同一组内的终端分配不同的非正交多址接入资源;
用信令信息指示同一组的各终端使用不同的非正交多址接入资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基站按在所述调度时频资源为各终端确定的传输方式发送数据,同组终端共用相同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端口时,用信令信息指示各终端相应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信息;同组终端使用不同的DMRS端口时,用信令信息指示各终端相应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信息,或在DMRS信号中体现各终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信息。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基站按所述调度时频资源为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向各终端发送数据时,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检测确定发送给本终端的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检测时,进一步包括:
将基站按所述调度时频资源内向其它组的终端发送的数据作为干扰处理。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基站按所述调度时频资源接收各终端发送的数据时,基站按MU-MIMO方式及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联合检测后确定各终端发送的数据。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是图样分割多址接入PDMA方式。
9.一种确定多用户传输方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组模块,用于根据终端的信道空间特性对终端进行分组;
分配模块,用于为所述各终端分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其中,在同一调度时频资源上对所述组间终端按MU-MIMO方式进行传输,在所述调度时频资源内为同一组内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传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同一调度时频资源上对所述组间终端按MU-MIMO方式进行传输时,同一组采用不同非正交多址接入资源的各终端在一个时频资源上的MIMO预编码或波束赋形相等或近似。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指示模块,用于在同一组内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传输时,同一组内的终端分配不同的非正交多址接入资源;用信令信息指示同一组的各终端使用不同的非正交多址接入资源。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指示模块进一步用于在基站按在所述调度时频资源为各终端确定的传输方式发送数据,同组终端共用相同的DMRS端口时,用信令信息指示各终端相应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信息;同组终端使用不同的DMRS端口时,用信令信息指示各终端相应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信息,或在DMRS信号中体现各终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信息。
13.如权利要求9至12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终端接收模块,用于在基站按所述调度时频资源为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向各终端发送数据时,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检测确定发送给本终端的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终端接收模块进一步用于在各终端按非正交多址接入方式进行检测时,将基站按所述调度时频资源内向其它组的终端发送的数据作为干扰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509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