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用环保再生胶的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71782.8 | 申请日: | 2015-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2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郎溪丰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17/00 | 分类号: | C08L17/00;C08L91/00;C08L61/06;C08J11/06;C08L21/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吴奇 |
| 地址: | 2421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环保 再生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再生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环保再生胶的制 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每年有大量废旧橡胶制品被当做废品和垃圾处理,不仅污染环境, 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近些年,很多企业从事将废旧橡胶制品回收再利 用,加工再生产,实现废旧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既解决了环境 污染问题,又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节能环保,因此国家也大力提倡。
常规的再生胶生产胶粉一般是以废旧橡胶制品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加入 大量黑色煤焦油、石油抽出物作为软化剂和增粘剂,制造出来的再生胶具有 非常难闻的刺鼻气味,有的甚至含有很多使人致癌的化学物质,给生产和使 用者都带来很到的健康威胁,所以此类再生胶只能用于一些低档橡胶制品, 发明CN102604151A公布一种以松香或松焦油代替煤焦油或石油抽出物作为 软化剂,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松香或松焦油的成本过高,因此生产出的再 生胶价格相对也较为昂贵,因此不能被市场所接受,不能普及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环保再生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在硫化、精炼时 通过使用菜籽油饼、花生油饼和棉花籽油饼作为增粘剂,使生产出的汽车用 再生胶带有特殊的淡淡香气,不含化学成分,更为健康、环保。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用环保再生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将废旧橡胶制品原料通过彻底分类后冲洗干净;
B、将冲洗干净的废旧橡胶制品原料放入浸泡池,加热至80-100℃,浸泡 液浸泡3-5小时,分解出废旧橡胶制品原料的有害物质;
C、将上述废旧橡胶制品原料通过超低温冷冻后,通过震荡粉碎机粉碎成 胶粉;
D、将胶粉添加常规软化剂、塑化剂通过常规手段,进行脱硫、精炼,在 脱硫和精炼阶段加入增粘剂,最终通过挤压设备挤压成型,制得汽车用再生 胶。
所述浸泡液由水80-85%、漂白粉5-10%、次氯酸钠3-5%、高锰酸钾3-5%混 合搅拌制成,通过浸泡液浸泡后的废旧橡胶制品原料,其内部的有害成分, 会被稀释溶解,减少或消除,使生产出的再生胶与传统再生胶相比,更加安 全无害的应用在生活。
通过超低温冷冻,并通过震荡粉碎机将废旧橡胶制品原料粉碎成胶粉, 高效环保,不会产生工业废气,并且粉碎更均匀彻底。
所述增粘剂由菜籽油饼10-15份、花生油饼10-20份、棉花籽油饼10-15份、 可溶性酚醛树脂10-15份,通过高温加热制成,添加量为胶粉的3-5%,使用菜 籽油饼、花生油饼和棉花籽油饼作为增粘剂,使生产出的汽车用再生胶的并 且带有特殊的淡淡香气,不含化学成分,更为健康、环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汽车用环保再生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 在硫化、精炼时通过使用菜籽油饼、花生油饼和棉花籽油饼作为增粘剂,使 生产出的汽车用再生胶带有特殊的淡淡香气,不含化学成分,更为健康、环 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 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一种汽车用环保再生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将废旧橡胶制品原料通过彻底分类后冲洗干净;
B、将冲洗干净的废旧橡胶制品原料放入浸泡池,加热至80-100℃,浸泡 液浸泡3-5小时,分解出废旧橡胶制品原料的有害物质;
C、将上述废旧橡胶制品原料通过超低温冷冻后,通过震荡粉碎机粉碎成 胶粉;
D、将胶粉添加常规软化剂、塑化剂通过常规手段,进行脱硫、精炼,在 脱硫和精炼阶段加入增粘剂,最终通过挤压设备挤压成型,制得汽车用再生 胶。
所述浸泡液由水80-85%、漂白粉5-10%、次氯酸钠3-5%、高锰酸钾3-5%混 合搅拌制成。
所述增粘剂由菜籽油饼10-15份、花生油饼10-20份、棉花籽油饼10-15 份、可溶性酚醛树脂10-15份,通过高温加热制成,添加量为胶粉的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郎溪丰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郎溪丰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17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