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土壤漏失状况的移动变坡式钢槽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70001.3 | 申请日: | 2015-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4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 发明(设计)人: | 熊康宁;李晓娜;龙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 地址: | 550001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喀斯特 地区 土壤 漏失 状况 移动 变坡式钢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坡式实验槽,属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漏失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地下介质复杂且分布不均一的双重孔隙结构,导致土壤除了地表流失之外还存在着地下的漏失,土壤漏失与地下水垂直作用方式引起的岩溶裂隙发育有关。漏失的土壤通过地下通道进行侵蚀、搬运、堆积,与其他非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特征有着本质区别,以往的土壤侵蚀着眼于与地表的侵蚀过程,对于喀斯特的土壤地下漏失研究较少,而对于土壤地下漏失状况的模拟在国内外更是一片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土壤漏失状况的移动变坡式实验槽,以解决目前喀斯特地质土壤侵蚀研究仅着眼于地表的侵蚀过程,对土壤漏失研究及模拟尚处于空白阶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土壤漏失状况的移动变坡式实验槽,包括槽体,槽体内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植被模拟层、土壤模拟层、岩石模拟层和水土收集层,植被模拟层为模拟喀斯特环境下的土表植被层,土壤模拟层为模拟喀斯特环境下的地表土层,岩石模拟层为模拟喀斯特环境下地表土层下方的岩石层,岩石模拟层的下端设置有钢筋或铁丝网,钢筋或铁丝网用于支撑固定上方的岩石模拟层,水土收集层为设置于岩石模拟层与槽体底部之间的夹空层,槽体的一侧设置有土表收集槽和漏失收集槽,与之相对的槽体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抬升槽体的升降装置。
为便于岩石层的模拟制作,岩石模拟层是由水泥依照所模拟的岩石层结构浇筑而成,制作方法较为简单;
升降装置优选液压/油压式升降装置,如千斤顶等,较容易获得;
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一导管和第一收集容器,所述土表收集槽对应设置于土壤模拟层的土壤表面处,第一导管的一端连通至土表收集槽的槽底,第一导管的另一端伸至第一收集容器内;
优选地,还包括有第二导管和第二收集容器,所述漏失收集槽对应设置于槽体侧面的底部处,第二导管的一端连通至漏失收集槽的槽底,第二导管的的另一端伸至第二收集容器内;
进一步优选结构为:槽体和升降装置均设置于支撑板上,支撑板的底部分布设置有滚轮,便于槽体移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如下:1、模拟土壤地下漏失过程土壤的侵蚀、搬运、堆积状况及侵蚀量,为土壤漏失研究提供基础;2、可作不同坡度下地下和地表的流失土壤对比;3、可作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地下和地表的流失土壤对比。能够同时模拟地表的土壤侵蚀状况和土壤地下漏失过程,将地表土壤侵蚀与土壤地下漏失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拟喀斯特地区土壤漏失状况的移动变坡式实验槽,包括:
槽体1,槽体1为钢槽,槽体1内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植被模拟层11、土壤模拟层12、岩石模拟层13和水土收集层14,其厚度根据所需模拟环境而定,岩石模拟层13是由水泥依照所模拟的岩石层结构浇筑而成,槽体1的一侧设置有土表收集槽2和漏失收集槽3,与之相对的槽体1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抬升槽体1的升降装置4,升降装置4采用千斤顶即可,所述槽体1和升降装置4均设置于支撑板9上,支撑板9的底部分布设置有滚轮8。
植被模拟层11为模拟喀斯特环境下的土表植被层;
土壤模拟层12为模拟喀斯特环境下的地表土层;
岩石模拟层13为模拟喀斯特环境下地表土层下方的岩石层,岩石模拟层13的下端设置有钢筋或铁丝网15,钢筋或铁丝网15用于支撑固定上方的岩石模拟层13;
水土收集层14为设置于岩石模拟层13与槽体1底部之间的夹空层,用于收集渗漏的水土;
还包括有第一导管4、第一收集容器5、第二导管6和第二收集容器7,所述土表收集槽2对应设置于土壤模拟层12的土壤表面处,第一导管4的一端连通至土表收集槽2的槽底,第一导管4的另一端伸至第一收集容器5内;所述漏失收集槽3对应设置于槽体1侧面的底部处,第二导管6的一端连通至漏失收集槽3的槽底,第二导管6的的另一端伸至第二收集容器7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师范大学,未经贵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00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