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絮凝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6917.1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4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高志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01/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絮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治理,具体涉及一种污水絮凝剂。
背景技术
絮凝剂是能使溶胶变成絮状沉淀的凝结剂。絮凝剂能使分散相从分散介质中分离出絮状沉淀,其凝结作用称为絮凝作用。用于促进废液中废物沉降、过滤、澄清等过程的普通絮凝剂,包括无机物和有机高分子,用于促进废液中废物沉降、过滤、澄清。两者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但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佳。
絮凝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
①向废水中添加絮凝剂;
②絮凝剂在液体中扩散;
③为了使絮凝剂和悬浮物粒子接触而进行搅拌;
④为了使接触后的粒子成为大而重的颗粒而进行的搅拌。
实际上这些阶段有的也很难分开。
从诸多因素影响来看,只要废液和絮凝剂一定,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胶体粒子浓度和搅拌条件。胶体粒子越浓,粒径大小越不均匀,粒子间接触的几率越大,絮凝效果越好。同时,搅拌仅仅对絮凝效果有很大影响。为了便于胶体粒子与絮凝剂有良好的接触,搅拌越剧烈效果越好。而在絮凝颗粒生长过程中,搅拌太剧烈则使颗粒破坏或长不大,此时则应缓慢搅拌。所以絮凝过程中,加入絮凝剂后搅拌应先快后慢。加入絮凝剂在溶液中电离出离子的电荷和絮凝剂的用量也影响很大。一般电离出离子电荷越高,浓度越大,絮凝效果越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理污水用的污水絮凝剂,该絮凝剂能很好的起到絮凝作用,降低污水浊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污水治理的污水絮凝剂,包括如下重量比的成分:聚丙烯酰胺5~7份、柠檬酸1~3份、复合微生物3~5份、聚合三氯化铁1~3份、膨润土4~6份和0.2~0.4份微生物促进剂橙皮苷。该絮凝剂能很好的起到絮凝作用,降低污水浊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的用于污水治理的污水絮凝剂包括如下重量比的成分:聚丙烯酰胺6份、柠檬酸2份、复合微生物4份、聚合三氯化铁2份、膨润土5份和0.3份微生物促进剂橙皮苷。该絮凝剂能很好的起到絮凝作用,降低污水浊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微生物为混合菌种粉末,包括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根瘤杆菌。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微生物中每个菌种含量分别为1×105~1×109个细胞/克。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微生物中每个菌种含量分别为1×107个细胞/克。
所述的污水絮凝剂的使用方法,每100kg污水投入0.5~1kg的污水絮凝剂。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的污水絮凝剂能很好的起到絮凝作用,并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降低污水浊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复合微生物在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去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添加的促进剂橙皮苷能显著提高复合微生物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去除能力。本发明的絮凝剂配合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使用,使污水的处理效果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实现城市工业与生活污水治理的生态化和高效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实施例1:
污水絮凝剂组成:聚丙烯酰胺6份、柠檬酸2份、复合微生物4份、聚合三氯化铁2份、膨润土5份和0.3份微生物促进剂橙皮苷。复合微生物为混合菌种粉末,包括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根瘤杆菌。所述复合微生物中每个菌种含量分别为1×107个细胞/克。
使用时,每100kg污水投入0.7kg的上述污水絮凝剂。
实施例2:
污水絮凝剂组成:聚丙烯酰胺5份、柠檬酸1份、复合微生物3份、聚合三氯化铁1份、膨润土4份和0.2份微生物促进剂橙皮苷。复合微生物为混合菌种粉末,包括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根瘤杆菌。所述复合微生物中每个菌种含量分别为1×105个细胞/克。
使用时,每100kg污水投入0.5kg的上述污水絮凝剂。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高志,未经刘高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69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