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气管路总容积机械式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4692.6 | 申请日: | 2015-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6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曹晓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佑热高温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7/22 | 分类号: | F02B3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11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路 容积 机械式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进气管路总容积机械式控制系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发动机进气管路总容积可变系统的进气管路总容积机械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发动机可分为自然吸气式和增压式,其中增压式又可分为机械增压、涡轮增压和最新的气波增压。自然吸气式是没有增压器的,指空气单纯经过空气滤清器、节气门、进气歧管到达汽缸,汽油是通过喷油嘴直接喷射在进气歧管里的。以四缸发动机为例,一个活塞作一次功有四个行程:下行(进气门打开,存在压力差,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进入汽缸),上行(进气门关闭,压缩混合气,活塞上行到最高点时点火),又下行(混合气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对外做功,输出动力),又上行(排气门打开,排气)。自然吸气式就是指在上面第一个行程中,混合气是靠自然形成的压力差进行吸气,增压式就是指先把气体压缩,提高气体的压力和密度,当气门打开的时候靠压力差和气体自身的高压来增加进气量,提高功率。对于自然吸气发动机来说,可变进气歧管技术较为普遍。可变进气歧管通过改变进气管的长度和截面积,提高燃烧效率,使发动机在低转速时更平稳、扭矩更充足,高转速时更顺畅、功率更强大。在理想的情况下,在低速工况时进气歧管容积越大越好,在高速工况时进气歧管容积越小越好,这样在各个转速,发动机的充气效率都较高,性能都较好。
经过现有文献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为20142022823.6,名称为小排量发动机可变进气歧管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容积两级可变的技术,但是它不能进气管容积现实连续可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进气管路总容积机械式控制系统,可以使发动机进气管路总容积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自我调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前端进气管、后端进气管、空滤、节气门、发动机、排气管、催化器、消音器、第一调节腔、第一旋转板、控制体、拉伸轴、拉伸杆、离心轴、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旋转杆、第一旋转轴、第二调节腔、第二旋转轴、链条、第二旋转板、调节管,节气门的两端分别与前端进气管、后端进气管相连接,发动机的进气道与后端进气管相连接,发动机的排气道与排气管相连接,空滤布置在前端进气管上,催化器、消音器依次布置在排气管上,第一调节腔布置在后端进气管的下壁面上,第一调节腔的内部腔体纵截面为圆弧状,第一旋转轴镶嵌在第一调节腔的壁面上,第一旋转板布置在第一调节腔内并与第一旋转轴固结在一起,第一旋转板的壁面与第一调节腔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一旋转轴的伸出端与旋转杆的一端固结在一起,第二调节腔布置在后端进气管的上壁面上,第二调节腔的内部腔体纵截面为圆弧状,第二旋转轴镶嵌在第二调节腔的壁面上,第二旋转板布置在第二调节腔内并与第二旋转轴固结在一起,第二旋转板的壁面与第二调节腔内壁面密封接触,第二旋转轴的伸出端通过链条与第一旋转轴的伸出端相连接,旋转杆另一端与拉伸杆的一端铰接在一起,拉伸杆的另一端与拉伸轴的一端固结在一起,拉伸轴的另一端与控制体内部的上端圆弧板固结在一起,离心轴的一端穿过控制体的前壁中心后镶嵌在控制体的后壁上,离心腔、离心体、离心弹簧、圆弧板、松紧带均布置在控制体内,离心腔与离心轴固结在一起,离心体的一端布置在离心腔内并通过离心弹簧与离心轴相连接,离心体的另一端为圆弧结构,离心体的另一端与圆弧板密封接触,松紧带布置在圆弧板的外表面,离心轴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接,调节管为三叉管结构,调节管的一端与催化器前发动机排气管相连通,调节管的另外两端分别与第一调节腔的下端腔体、第二调节腔的上端腔体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控制体内部腔体的横截面为圆形,离心腔、圆弧板在控制体内均为阵列式布置,圆弧板的个数大于或等于离心腔的个数,圆弧板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离心体的横截面宽度,松紧带内部带有弹性钢丝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进气管路总容积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后端进气管的纵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控制体的剖面图;
图5为图4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佑热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佑热高温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4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涡轮活塞混合动力系统
- 下一篇:增压空气冷却器冷凝物储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