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诱捕剂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58305.8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0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何月秋;吴毅歆;何鹏搏;谢兰芬;杨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3/02 | 分类号: | A01N63/02;A01P19/00;C12N1/20;C12R1/07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康珉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诱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科学害虫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诱捕剂,以及在诱捕雌雄果实蝇、斑潜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双翅目(Diptera)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的1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的第四大目。世界已知85000种,全球分布。中国已知4000余种。双翅目昆虫有一对翅膀和一对平衡棒,包括蚊、蝇、虻。常见双翅目一些类群如种蝇、叶潜蝇、果实蝇、麦瘿蚊等的幼虫,都是农业的重要害虫。潜蝇科为害多种豆科植物;实蝇科的许多种类为害柑橘、梨、桃等。
实蝇类害虫属于双翅目实蝇科(Tephritidae),是对果蔬类作物造成严重损失的一类重要害虫。实蝇科迄今为止已知约500属,4500余种,其中,果蔬类有害实蝇的类群达15属、22亚属、150余种,我国以柑橘小实蝇关[Bactroceradorsalis(Hendel)],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CoqilLett)],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minax(Enderlein)]等较为常见,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省。有害实蝇的寄主范围很广,涉及经济水果类植物共计24科、42个属:蔬菜类植物4科、16属(野生寄主植物未包括在内)。实蝇类害虫繁殖力强、危害性大。在实蝇分布或流行区,寄主果实被害率平均为25-45%,严重时高达80%,甚至绝产,给果蔬类作物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增产创收。
目前,防治实蝇类害虫的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其中农业防治包括定期清除种植园内的带虫果实、果实套袋和冬季翻耕灭蛹等;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施毒饵杀灭实蝇;物理防治措施采用实蝇诱捕剂和毒饵相结合的技术,目前,用于防治实蝇的诱捕剂主要是化学合成诱捕剂,如引诱酮(cuelur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等。由于农业防治措施费时费工,效果不好;化学防治不仅容易使实蝇产生抗药性,而且对人、畜有害,易产生农药残留等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性诱捕剂又存在挥发快、持效期短、用药频繁等问题,达不到控制蛀果率的防治目的,而且目前应用最广泛诱捕剂甲基丁香酚只引诱雄虫等等,其应用受到限制。
国内外针对实蝇有糖醋液、雌性激素、蛋白质三大类诱剂。糖醋液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雌性激素只能诱雄虫,由于雄虫能行多次交配,防效常不太理想;蛋白质类诱捕剂可以引诱雌雄虫,效果好。但目前国外市场上的蛋白质诱剂为纯净动物蛋白,生产成本高。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也属于双翅目潜蝇科(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俗称蔬菜斑潜蝇、地图虫、鬼画符等,是潜叶为害的危险性害虫。我国最早于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随后美洲斑潜蝇逐渐向北扩散,1994年在云南昆明发生为害,1995年在上海、南京等地出现,1996年在山东、北京暴发成灾,1997年在河南、山西出现,1998年在东北、内蒙古成灾,除西藏外,全国均有分布。它的寄主植物多达200余种,其中蔬菜以茄果类(甜椒、辣椒除外)、豆类、瓜类、伞形花科等受害最重。
美洲斑潜蝇成虫为小型蝇类,体黑色,体长1.3~2.3毫米,寿命8.7~12.6天,每雌一生产卵70~125枚,孵化率高达90%以上。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长3毫米左右,年繁殖15~20代。冬季进入日光温室内,可四季危害,主要有2次危害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9~10月,年世代可达20代以上。成虫、幼虫均可危害,雌成虫在寄主叶片上刺孔并在其中取食和产卵,幼虫在叶片表皮下孵化后潜食叶肉或叶柄,产生不规则的蛇形白色虫道,破坏叶片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甚至整株枯死;苗期造成毁苗。危害严重田块受害株100%,叶片受害70%。盛产期西葫芦,在发现危害后,7天左右吃尽叶肉,15天左右毁灭。幼虫和成虫通过取食还可传播某些病毒病。
目前,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持续暖冬现象和露地及保护地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潜叶蝇已成为多种蔬菜上危害特大、防治特困难的灾害性害虫之一,全年发生世代多而重叠混乱,传播蔓延快,大田春末夏初秋季保护地全年发生尤其严重。蔬菜的保护地栽培为蔬菜斑潜蝇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该虫不但可在大棚内越冬,而且可在棚内发生危害,成为露地蔬菜田的重要虫源。因此,搞好大棚内的防治可有效地防止该虫在揭棚后向露地蔬菜扩散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省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83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作物防护害虫的农药
- 下一篇:一株深褐芽孢杆菌YL3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