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电流辅助对铜管中频感应加热处理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57439.8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韩毅;于恩林;雷鸣;李大龙;赵伟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C21D1/42;C21D9/08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一诚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13116 | 代理人: | 续京沙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电流 辅助 铜管 中频 感应 加热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铜管性能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脉冲电流辅助对铜管中频感应加热处理的装置,能够实现对铜管进行中频热处理的同时予以施加脉冲电流。
背景技术
铜管在广泛的国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生产制造铜管主要采用的方法为挤压法和铸轧法,其中尤以铸轧法为主,但由于现有生产在技术上的局限,普遍存在一定缺陷,而导致其生产的铜管成品性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为了提高铜管的性能,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加工难度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增多,这都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和成本。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电流的施加对金属、合金的组织性能会有显著的影响,脉冲电流作用于高温金属组织时,能够使其组织得到细化,改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电磁感应加热处理由于具有加热快、效率高、污染小的优点在工业生产中普遍应用,结合这两点,对铜管进行中频热处理的同时,施加脉冲电流,可以细化铜管组织,改善其力学性能。从而避免为降低生产工艺缺陷造成的影响而带来的高加工难度和高生产成本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脉冲电流辅助对铜管中频感应加热处理的装置。针对铜管生产工艺过程中由于缺陷而导致产品性能下降的问题,本发明应用于铜管铸轧法生产工艺过程中,提出在铜管最终成品之前,利用中频感应加热技术对铜管制品进行热处理的同时,予以施加脉冲电流,以便改善铜管组织和力学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脉冲电流辅助对铜管中频感应加热处理的装置,包括电机电源、脉冲电路、施加脉冲电流装置、中频电源和感应线圈;所述的脉冲电路通过控制开关K1与电机电源连接;所述的脉冲电路能将电机电源的直流电流转换为间断导通的脉冲电流;
所述的施加脉冲电流装置包括正极机构P和负极机构N;所述的正极机构P包括第一斜扎辊4、第二斜扎辊18、第一传动轴3、第二传动轴19、第一石墨滑块2、第二石墨滑块20、第一导电螺杆1、第二导电螺杆21、1号二辊斜扎管机24、1号电机25和正极绝缘机架22;所述的负极机构N包括第三斜扎辊6、第四斜扎辊16、第三传动轴7、第四传动轴15、第三石墨滑块8、第四石墨滑块14、第三导电螺杆9、第四导电螺杆13、2号二辊斜扎管机10、2号电机11和负极绝缘机架12;
所述的正极绝缘机架22和所述的负极绝缘机架12左右相对对称安装,待加热铜管17安装在所述的正极绝缘机架22和所述的负极绝缘机架12中间的通孔内,并在两绝缘机架外侧分别穿过1号二辊斜扎管机24和2号二辊斜扎管机10;
在位于左侧所述的正极机构P上,第一斜扎辊4位于待加热铜管17的上部通过第一传动轴3安装在1号二辊斜扎管机24上,第二斜扎辊18位于待加热铜管17的下部通过第二传动轴19安装在1号二辊斜扎管机24上,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19与1号二辊斜轧管机内的1号电机25联接,由1号电机25驱动两传动轴转动;第一斜扎辊4和第二斜扎辊18彼此成一定倾斜角度在待加热铜管17的上下紧贴待加热铜管17外表面布置,在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19的带动下,第一斜扎辊4和第二斜扎辊18同向转动,从而推动待加热铜管17轴向移动;在第一传动轴3的上部第一导电螺杆1的一端通过正极绝缘机架22的上槽口安装固定在正极绝缘机架22上,第一导电螺杆1能够沿正极绝缘机架22的上槽口上下调整位置并固定,第一导电螺杆1的另一端与第一石墨滑块2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石墨滑块2的弧面与第一传动轴3紧密充分接触;在第二传动轴19的下部第二导电螺杆21的一端通过正极绝缘机架22的下槽口安装固定在正极绝缘机架22上,第二导电螺杆21能够沿正极绝缘机架22的下槽口上下调整位置并固定,第二导电螺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石墨滑块20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石墨滑块20的弧面与第二传动轴19紧密充分接触;
在位于右侧所述的负极机构N与位于左侧所述的正极机构P对称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74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