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菌种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47155.0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0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京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6 | 分类号: | C12N1/16;C12N1/20;C05F9/04;C12R1/125;C12R1/11;C12R1/07;C12R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陈伟勇 |
地址: | 200082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菌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微生物菌种。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生物肥均以有机质为基础,然后配以菌剂和无机肥混合而成。生物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为了广泛改善这种传统性生物肥料的现状,研究者致力于开发出新的生物肥料产品,使其既能提供作物营养,又能改良土壤;同时还能够对土壤进行消毒,即利用生物分解和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并同时对土壤起到修复作用,进而微生物菌种孕育而生,微生物菌种是针对作物栽培和育苗移载面积扩大,连作重茬增多,农作物病虫害日趋严重之状况,采用高新生物技术研制而成的新型生物抗病菌肥。
然而现有的微生物菌种对作物产率提高量小,作用缓慢,此外,传统的微生物菌种对土壤的药残降解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作物产率的微生物菌种,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微生物菌种,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菌种:3×106cfu/g-4×106cfu/g酵母菌、9×106cfu/g-1.1×107cfu/g光合细菌、3×106cfu/g-4×106cfu/g固氮菌、4×106cfu/g-6×106cfu/g解有机磷细菌、2×106cfu/g-3×106cfu/g解无机磷细菌、5×106cfu/g-7×106cfu/g钾细菌、4×106cfu/g-6×106cfu/g乳酸菌、7×106cfu/g-9×106cfu/g芽孢杆菌。
本发明不仅含大量有益微生物,而且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富含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微生物菌种分泌吲哚乙酸等抗生素,可以防治立枯病、黄萎病、黑斑病等三十多种病害,对土壤中的有益生物具有促生长作用。代谢产物中含有细胞激动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作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分解土壤中固化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农药残留,将大分子结构分解成为小分子结构,更利于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降解农药残留。处于中熟状态,在土壤中快速增殖,从106到109cfu/g。实现自身的增殖,使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菌增殖,腐殖性能充分发挥,土壤成为球状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通气性。使得根系发达。植株茁壮成长。本发明可用于有机种植或者生态养殖,用途广。还可以实现对盐分的降解。发酵前水溶氯含量为8960mg/kg,水溶钠含量小于7000mg/kg,采用本发明微生物剂发酵后水溶氯含量为340mg/kg,水溶钠含量小于300mg/kg。本发明提高了对土壤药残的降解,经实验,现有的微生物菌种对土壤进行处理后,残留的吡虫啉大于0.9mg/kg,残留的辛硫磷大于1.2mg/kg,本发明对土壤进行处理后,残留的吡虫啉小于0.7mg/kg,残留的辛硫磷小于1.1mg/kg。
所述芽孢杆菌包括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微生物菌种中含有菌种的总的质量百分比为30%-60%。便于保证菌种对土壤的作用强度。
所述微生物菌种还包括质量百分数为45%-50%的有机碳。实现自携高能,作用稳定的效果。
所述微生物菌种还包括8×105cfu/g-1×107cfu/g放线菌。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本发明通过加入适量的放线菌,用于土壤中的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生物菌种包括3.3×106cfu/g酵母菌、9×105cfu/g放线菌、1×107cfu/g光合细菌、3.7×106cfu/g固氮菌、5×106cfu/g解有机磷细菌、3×106cfu/g解无机磷细菌、6×106cfu/g钾细菌、5×106cfu/g乳酸菌、8×106cfu/g芽孢杆菌以及质量百分数为45%-50%的有机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京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京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471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