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桩基群综合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46808.3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9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周良;沈国红;张中杰;吕培林;张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7/00 | 分类号: | E02D37/00;E02D2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桩基 综合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旧城改造过程中既有桩基群综合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旧城改造。其中,一大部分建设项目需在既有建筑物拆除后,在密布既有桩基群的地块内建造全新的建筑物。由于大量既有桩基群与拟建建筑物的使用要求无法完全匹配,既有桩基群一定程度成为了拟建建筑物的地下障碍物,对拟建工程的柱网、基础布置形成了较大制约,影响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将既有桩基群全部作拔除或回填处理,不仅工程投资、施工周期大大增加,而且由于对原场地内桩基的大量清除,经过常年使用已趋于稳定的桩土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原土层结构被破坏,进而影响到后期阶段工程的安全性。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究一种对既有桩群的处理方法,以便在不破坏现有桩土平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周期。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既有桩群的利用方法,以便在不破坏现有桩土平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利用,降低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周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有桩基群的利用方法,至少包括既有桩基和拟建桩,包括下述的处理步骤:
步骤一,确定既有桩的桩位、桩深;
步骤二,确定各个所述既有桩桩基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相应的检测结果;
步骤三,根据所述既有桩与所述拟建桩中心距离对所述既有桩进行分类;
步骤四,针对既有桩所属类别,分别采用对既有桩和拟建桩共建承台、直接利用既有桩、直接拔出既有桩且同步原位设置拟建桩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类和处理方法如下:第一类,第一类既有桩的桩位至拟建桩的桩位之间的中心距离S<5d且S≧3d,所述第一类既有桩经检测为Ⅰ类或Ⅱ类桩,处理时将所述第一类既有桩与拟建桩纳入同一承台,所述承台边至所述第一类既有桩中心距离的距离为d;第二类,第二类既有桩的桩位与拟建桩的桩位之间的中心距离S<5d且S≧3d,所述第二类既有桩经检测为Ⅲ类或Ⅳ类桩,处理时将所述第二既有桩的桩头局部凿除;第三类,第三类既有桩的桩位与拟建桩的桩位之间的中心距离S<3d,所述第三类既有桩经检测为Ⅰ类或Ⅱ类桩,且承载力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处理时直接利用所述第三类既有桩,并设底板加强区,所述底板加强区的边界为所述第三类既有桩、拟建桩中心外放一个d所围合的区域;第四类,第四类既有桩位至拟建桩位中心距离S<3d,所述第四类既有桩经检测为Ⅰ类或Ⅱ类桩,且承载力不低于使用需求的三分之一,使用时调整所述第四类拟建桩的桩位,使其与所述第四类既有桩的中心距离为3d,并将所述第四类既有桩与拟建桩纳入同一承台共同承受上部载荷;第五类,第五类既有桩位至拟建桩位中心距离S<3d,第五类既有桩经检测为Ⅲ类或Ⅳ类桩,或者经检测为Ⅰ类或Ⅱ类桩但承载力低于使用需求的三分之一,拔出所述第五类既有桩,同时利用其钢套管护壁同步原位一次性实施拟建桩;上述的S为既有桩的桩位与拟建桩的桩位之间的中心距离,d为既有桩与拟建桩两者之中的较小者直径。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调阅已拆除工程的竣工资料的方法初步确定既有桩基群的桩位、桩深。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指标主要为桩基承载力、成桩质量;所述检测方法包括桩基静载荷试验、钻芯法、高应变法和低应变法。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既有桩为混凝土桩、钢桩或者木桩。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既有桩的布桩方式为集中布桩或者均匀布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利用方法,通过检测对既有桩进行科学分类,并针对不同的分类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既有桩进行重新利用或者拔除,实现了对既有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有效降低了新建工程投资,缩短了施工工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发明的上述方法,通过调阅已拆除的工程的竣工资料对既有桩信息进行采集,节约了实地检测所需费用,缩短了调研周期。
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对近距离的既有桩整桩拔出,并在整桩拔出过程采用既有桩的钢套管护壁一次性实施拟建桩,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现有土层的扰动,有效减小了后期沉降,保证了施工质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类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46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