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震锤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39304.9 | 申请日: | 2015-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6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 发明(设计)人: | 肖强;王红艳;陈晴;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2G7/14 | 分类号: | H02G7/14;H02G7/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董建林 |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防震锤,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融冰功能的防震锤。
背景技术
架空电力线路受风、冰、低温等气象条件的作用,使线路产生振动和舞动。振动频率较高而振幅很小,风振动使架空线在悬点反复被拗折,引起材料疲劳,最后导致断股、断线事故。舞动的频率很低,而振幅却很大,很容易引起材料疲劳,最后导致线路跳闸、停电或者烧伤导线等严重事故。防震锤只是一段铁棒,加挂在线路塔杆悬点处,吸收或减弱振动能量,改变线路摇摆频率,防止线路的震动或舞动。
目前,市场上的普通的防震锤,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消除线路自振以及消除风等引起的谐振的作用,但是,在遇到雨雪冰冻天气这些恶劣天气时,防震锤上会出现积雪,继而出现覆冰,随着时间的持续,覆冰会逐渐增厚,将防震锤和导线连接在一起,这样,防震锤就成了整个导线的一部分,随着导线的振动而振动,失去防震的功能。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震锤,实现了防震锤的防覆冰功能。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震锤,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台管理装置、设置在输电线路上的防震锤以及控制电路,
所述后台管理装置包括管理终端以及管理终端连接的第二无线传输装置;
所述防震锤包括两个锤体、夹件和电缆线;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电流互感器、整流电路、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微型继电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微型继电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通信连接,电流互感器为控制电路供电。
所述的防震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安装在充电桩位后方,所述电流互感器通过感应经过高压电线上的交流电,产生感应电流,通过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转换为直流电为控制电路提供电能。
所述的防震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防震锤周围的温度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控制器。
所述的防震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采集防震锤周围的湿度信息,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所述的防震锤,其特征在于:所述锤体通过电缆线与输电线路连接,并通过微型继电器控制通断;锤体端部与输电线路通过套环连接,充当导线功能并且不会影响防震效果。
所述的防震锤,其特征在于:两个锤体为对称结构;锤体通过电缆线与夹件相连,两个锤体之间的电缆线通过绝缘材料连接保持平衡。锤体的电阻值应大于该段导线的阻值。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防震锤,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通过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检测防震锤周围的气象数据,作为覆冰形成的气象条件,无需人为观测,更加及时。2、本发明通过电流互感器现场采集电能,并且通过电力电子器件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装置提供电力。解决了供电问题。3、本发明通过防震锤自身通过电流时的阻值产生的热量融冰,无需多余的融冰装置,便携轻巧,防止了覆冰在防震锤上的产生,保证了防震锤的仿真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现场装置图;
图中:锤体1、电缆线2、绝缘材料3、夹件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震锤,包括后台管理装置,安装在输电线路上的防震锤,以及控制电路。
后台管理装置包括管理终端以及与管理终端连接的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这里的管理终端可以为计算机,也可以为便携是终端,该管理终端用以接收现场数据,通过内置的软件或者认为的进行分析,当需要进行融冰时,可以向控制器发出命令,微型继电器触点闭合,内部形成电流回路,产生热量,融化覆冰。
防震锤包括:锤体1,为对称结构;夹件4,锤体通过电缆线2与夹件相连,左右锤体之间的电缆线通过绝缘材料3连接保持平衡。
电流互感器通过感应线路上的交流电,二次侧产生交变电流。通过电力电子交直流变换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装置供电。
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微型继电器均与控制器相连,封装在靠近锤体的夹件底部,便于测量锤体附近的气象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93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