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GaAsBi-Ga(In)AsN材料的交错型异质结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37928.7 | 申请日: | 2015-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2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韩根全;王轶博;张春福;冯倩;汪银花;张进城;郝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205;H01L29/207;H01L21/331 |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gaasbi ga in asn 材料 交错 型异质结隧穿 场效应 晶体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错型异质结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芯片特征尺寸在不断缩小,单个芯片上集成度不断提高,因此带来的功耗损失成为关键性难题。据ITRS数据显示,特征尺寸减小到32nm节点时,功耗会是预计趋势的8倍,即在小的特征尺寸下,传统MOS器件将因功耗损失严重而不能满足性能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特征尺寸的减小,MOSFET面临着室温下亚阈摆幅无法突破60mv/decade的限制。基于压控带间量子隧穿机制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因其采用不同于传统MOSFET器件的工作机理,因而不受MOSTET亚阈摆幅的限制,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功耗。当前,对于TFET而言,最为关键性的问题是增大隧穿几率进而提升隧穿电流,材料工程和能带工程备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期望利用材料工程和能带工程解决这一难题。在理论上和实验中已经证明:交错型异质结TFET与同质结TFET相比,由于其可以实现更小的有效禁带宽度,从而可以具有更高的隧穿电流及更为优良的器件性能。
III-V族材料因其具有高的电子迁移率,并且材料种类较为丰富,容易实现异质结,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现已成功制备了许多高性能TFET器件。目前已经涉及的III-V族材料制备的TFET,由于其无法形成交错型异质结,隧穿几率较低,造成导通电流较小,或者构成交错型异质结,但组成材料自身为窄带隙材料,导致漏电流过高,很难达到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常见III-V族材料制备TFET时所存在的不足,并结合Ga(In)AsN、GaAsBi材料自身特有的性质,提供一种GaAsBi-GaAs(In)N交错型异质结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以降低隧穿势垒,增大隧穿电流,同时减小漏电流,提高器件的整体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技术原理:
根据材料特性研究表明,在常见III-V族材料GaAs中引入N或Bi组分,可以有效改善材料性质,而且N和Bi元素对GaAs材料的影响相异。向GaAs中掺入N元素后,主要使GaAs导带位置迅速下移,而掺入Bi元素主要使GaAs的价带位置上移,根据固体能带排列原理,Ga(In)AsN/GaAsBi可以形成良好的交错型异质结,拥有小的可调谐的有效禁带宽度,从而降低势垒,提升隧穿几率,增加导通电流。而且GaAsBi和Ga(In)AsN材料在Bi和N组份相对较高时仍然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漏电流,提升器件整体性能。
二、器件结构
根据此原理本发明的GaAsBi-Ga(In)AsN材料交错型异质结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包括:衬底、漏极、沟道、源极、氧化层薄膜及栅电极;漏极、沟道和源极在衬底上依次由下至上竖直分布,且氧化层薄膜与栅电极由内而外环绕覆盖在沟道的四周,其特征在于:漏极和沟道均采用通式为GaAs1-yBiy的复合材料,源极采用通式为Ga(In)As1-xNx的复合材料,以在源极Ga(In)AsN与沟道GaAsBi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交错型异质隧穿结,其中y为Bi组分,0≤y≤0.1,x为N组分,且0<x≤0.09。
制作上述本发明器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分子束外延工艺,在GaAs衬底(1)上生长Bi组分为0~0.1的GaAsBi复合材料,形成漏极层;
2)利用分子束外延工艺,在GaAsBi源极层上生长Bi组分为0~0.1的GaAsBi复合材料,形成沟道层;
3)利用分子束外延工艺,在GaAsBi沟道层上生长N组分为0~0.09的Ga(In)AsN复合材料,形成源极层;
4)利用刻蚀工艺,将源极层,沟道层,漏极层四周的部分刻蚀掉,在中间形成源区、沟道区、漏区的竖直分布结构;
5)对源区、沟道区和漏区进行能量为20KeV的离子注入,即在源区中注入剂量为1019cm-3的Te元素,形成N+掺杂的源极(4),在沟道区中注入剂量为1015cm-3的Te元素,形成N-掺杂的沟道(3),在漏区中注入剂量为1019cm-3的Si元素,形成P+掺杂漏极(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79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
- 下一篇:金属栅极结构与其形成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