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水性能改良的污泥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35553.0 | 申请日: | 2015-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6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 发明(设计)人: | 潘国良;潘捌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安市先创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02;C02F11/14;C02F11/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2321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水 性能 改良 污泥 处理 设备 | ||
一种脱水性能改良的污泥处理设备,包括污泥先后依次通入的一污泥重金属生化处理罐体、一污泥脱水调理罐体以及一污泥脱水干燥罐体;所述污泥脱水调理罐体包括一第二罐体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二罐体内部的第二引流罩,所述第二罐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通过污泥原料的第二进料口、一用于投放调理料的第二投料口以及一与一鼓风机构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位于所述第二罐体的底部。本发明可以使得污泥原料和三种调理料获得充分的气固接触效果,从而能降低污泥的降伏应力与外观黏度,有助于提高污泥脱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处理设备,尤其是指一种脱水性能改良的污泥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及处理率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剩余污泥大量产生的现象。目前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只有小部分进行卫生填埋、土地利用、焚烧和建材利用等,大部分未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处置。
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有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较大颗粒和难以沉淀的悬浮物,某些颗粒和悬浮物又难以通过生化降解,此时通常会对污水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处理后的形成滤渣,滤渣可以作为填料回收利用。
如在授权公告号 CN204434447U,名称为“一种改进型的污泥真空脱水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在该专利中记载了一种改进型的污泥真空脱水装置,包括封闭式的污水缓冲罐,所述污水缓冲罐连接设有一脱水管、一真空管以及若干条用于插入到污泥水中的连接管,该真空管的另一端与一用于抽真空的真空泵相连接,该连接管的另一端可拆卸地套接有一污水渗透接头,该污水渗透接头用于阻挡污泥随同水流进入该连接管,该真空管与连接管通过所述污水缓冲罐相互连通;所述脱水管的一端设置在污水缓冲罐的底部、并连接设有一水泵,另一端设置在污水缓冲罐上部的外侧,该脱水管上还设有一水位控制装置;所述污水缓冲罐的上部还设有一限位开关,该限位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真空泵的开启或关闭。
在该专利中,通过负压真空,将污泥中的水分通过污水渗透接头与污泥分开,并抽送到污水缓冲罐中,完成污泥的脱水处理,然而该装置存在着污水脱水率低、脱水效率较低以及滤渣不易处理利用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水性能改良的污泥处理设备,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污泥处理设备存在的污水脱水率低、脱水效率较低以及滤渣不易处理利用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脱水性能改良的污泥处理设备,包括污泥先后依次通入的一污泥重金属生化处理罐体、一污泥脱水调理罐体以及一污泥脱水干燥罐体;所述污泥脱水调理罐体包括一第二罐体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二罐体内部的第二引流罩,所述第二罐体上设置有一用于通过污泥原料的第二进料口、一用于投放调理料的第二投料口以及一也与鼓风机构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位于所述第二罐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引流罩包括一第二上开口、一位于所述第二通气口正上方的第二下开口以及一由第二下开口延伸至第二上开口而形成的第二引流通道,所述第二进料口连通于一第一通气口。
进一步,所述污泥脱水调理罐体还包括一设置于第二罐体上部的第二压力传感组件以及一与该第二压力传感组件电连接的一第二泄压阀,所述第二泄压阀用于控制第二罐体内部液面上方空气的排出与关闭。
进一步,所述污泥重金属生化处理罐体包括一第一罐体、一设置于该第一罐体内部的第一引流罩以及一鼓风机构,所述第一罐体上设置有一用于投放含重金属的污泥原料的第一进料口、一用于投放含氧化硫杆菌的营养液的第一投料口以及一与鼓风机构相连通的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通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罐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引流罩包括一第一上开口、一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正上方的第一下开口以及一由第一下开口延伸至第一上开口而形成的第一引流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安市先创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南安市先创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5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