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单元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30899.1 | 申请日: | 2015-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2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 发明(设计)人: | 糸贺道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2/12 | 分类号: | H01M2/12;H01M8/2475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单元 | ||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4日提出申请的申请号为2014-260255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燃料电池单元,存在将燃料电池收纳于壳体的燃料电池单元。在这样的燃料电池单元中,有的燃料电池是将多个单电池沿层叠方向层叠而成,并通过在层叠方向上压缩的压缩载荷而紧固。收纳该燃料电池的壳体具有划定收纳燃料电池的空间的多个壁面,这些多个壁面承受相对于燃料电池的压缩载荷的反作用力。在这样的燃料电池单元中,有的是在这些多个壁面中的沿着燃料电池的层叠方向的壁面,形成沿着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通过该开口对壳体内侧进行换气(JP529381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JP5293813这样的燃料电池单元中,为了实现壳体内侧的换气,在壳体的沿着层叠方向的壁面形成有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开口,因此存在壳体的强度降低的问题。为此,希望有能够在抑制壳体的强度降低的同时实现壳体内侧的换气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可以作为以下方式而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单元。该燃料电池单元,具备:燃料电池,具有层叠的多个单电池,所述单电池通过在层叠方向上压缩的压缩载荷而被紧固;壳体,具有划定收纳所述燃料电池的空间并且朝向所述层叠方向的壁面,所述壁面从所述层叠方向承受相对于所述压缩载荷的反作用力,在所述壁面形成有从所述空间向所述壁面的外侧贯通的贯通孔;以及换气部件,与所述贯通孔嵌合,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贯通孔处在所述空间与所述壁面的外侧之间进行换气。根据该方案,与沿着层叠方向的壁面相比,壳体的壁面中的朝向层叠方向的壁面被充分增强,而且换气部件与在朝向层叠方向的壁面上形成的贯通孔嵌合,因此能够在抑制壳体的强度降低的同时实现壳体内侧的换气。而且,由于嵌入换气部件的贯通孔相对于在贯通方向施加的应力的强度,比相对于在与贯通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的应力的强度大,因此,与将嵌入换气部件的贯通孔设置在沿着层叠方向的壁面的情况相比,将贯通孔设置在朝向层叠方向的壁面时能够抑制强度降低。
(2)在上述方案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可以是,所述贯通孔具有圆形截面,在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所述换气部件呈圆筒形,在所述换气部件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嵌合的外螺纹。根据该方案,不需要在换气部件另外设置用于将换气部件固定于壁面的结构(螺栓安装孔等),因此能够抑制换气部件向壁面的外侧突出的长度。结果,能够谋求燃料电池单元的小型化。而且,贯通孔的形状是比较能够抑制应力的圆形截面,圆筒形的换气部件嵌合于该贯通孔,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的强度降低。
(3)在上述方案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可以是,所述贯通孔形成于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经过所述贯通孔而在所述层叠方向上按压所述燃料电池的位置。根据该方案,由于在制造燃料电池单元时不需要在壳体另外设置用于按压燃料电池组的贯通孔,因此能够抑制燃料电池单元的制造成本。
(4)在上述方案的燃料电池单元中可以是,在所述换气部件形成有在所述换气部件嵌合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壁面的外侧突出的把手。根据该方案,操作者能够抓住把手来将换气部件嵌合于贯通孔,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换气部件。
本发明的方式不限于燃料电池单元,例如可以适用于搭载有燃料电池单元的车辆、制造燃料电池单元的方法等各种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式,不言而喻,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的概略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车辆的剖面形状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燃料电池单元的壳体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嵌合于贯通孔的换气部件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换气部件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换气部件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换气部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08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孔隔膜在锂硫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下一篇:电池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