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底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29135.0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3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强;肖翔;宋遵法;刘东;赵福成;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220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底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结构。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油底壳的作用在于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发动机在工作时,由机油泵将油底壳中的机油输送到发动机各运动机件的摩擦表面,形成润滑油膜,进行润滑,同时起到冷却作用。润滑后的机油再重新流回到油底壳内。为了确保机油的清洁,通常在油底壳内设有机油集滤器。我们知道,发动机有一个最佳工作温度,为此,汽车在正常行驶前需要先有一个暖机工况,也就是说,发动机在刚启动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应让发动机先工作在低速状态,等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时才进入高速运转状态。然而现有的发动机油底壳内机油的量是一个固定值,机油的量是根据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的润滑和冷却需要设定的,因此,发动机在刚启动时温升较慢,从而造成暖机时间过长,或者使发动机不能很快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增加发动机此时的摩擦功和油耗。
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内燃机用上下双层油底壳”,其公布号为CN104533567A,包括油底壳、绝热隔板和温控阀,油底壳中部设置有绝热隔板,绝热隔板将油底壳分为上下两层结构,温控阀设置在绝热隔板上。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时,温控阀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油底壳下层的机油不参与循环;当发动机在高温天气长时间高速运转时,油底壳的上层机油温度超出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此时温控阀工作开通,上下层油底壳内的机油混合,从而可降低机油温度。上述方案虽然有利于在油底壳温度过高时降低机油温度,使机油具有良好的润滑性,但是仍然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其上层油底壳内的机油量也是根据发动机正常运转的需要设定的,因此,仍然无法实现快速暖机;其次,油底壳的上下层之间只是通过一个温控阀相连通,而发动机工作时回流的机油全部进入油底壳的上层,这样,油底壳内上下层的机油之间只能通过唯一的温控阀这一通道进行交换,因此,上下层的机油不能形成有效的流通和循环,也就是说,下层的机油不能和上层的机油形成良好的交融而降温;另外,由于上层机油的量即为满足发动机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量,因此造成整个油底壳体积的增加,不利于发动机的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发动机油底壳所存在的暖机时间长、以及结构不紧凑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同时可快速暖机的油底壳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底壳结构,包括外油底壳,所述外油底壳内设有内油底壳,所述内油底壳内设有机油集滤器,所述外油底壳与所述内油底壳之间形成机油调节腔,所述内油底壳上设有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上通道和所述下通道分别连通所述内油底壳的内腔和所述机油调节腔,在发动机启动前,所述内油底壳内的机油和所述机油调节腔内的机油液面高度相同并高于所述上通道;当发动机启动时,机油泵通过所述机油集滤器将所述内油底壳内的机油输送到发动机内各摩擦副进行润滑和内部循环,此时所述内油底壳内的机油和所述机油调节腔内的机油液面高度下降至与所述上通道齐平,回流到所述机油调节腔内的机油直接通过所述上通道进入所述内油底壳内;当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所述内油底壳内的机油和所述机油调节腔内的机油液面高度下降而低于所述上通道,回流到所述机油调节腔内的机油通过所述下通道进入所述内油底壳内,从而使所述内油底壳与所述机油调节腔内的机油形成循环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29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