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莲雾果实专用的保鲜剂和保鲜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927882.0 申请日: 2015-12-15
公开(公告)号: CN105580888B 公开(公告)日: 2020-01-31
发明(设计)人: 陈发河;吴光斌 申请(专利权)人: 集美大学
主分类号: A23B7/154 分类号: A23B7/154;A23B7/148;A23B7/04
代理公司: 35100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蔡学俊
地址: 361021 福***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莲雾 果实 专用 保鲜剂 保鲜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果实保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莲雾果实专用的保鲜剂和保鲜方法。所述的保鲜剂含有以下成分:吲哚乙酸0.5‑20μmol·L‑1、赤霉素50‑250μmol·L‑1、6‑苄基腺嘌呤5‑100μmol·L‑1。利用该保鲜剂对莲雾果实的保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NO气体处理采后的莲雾果实;2)使用本发明的保鲜剂浸泡莲雾果实。本发明的保鲜方法能够有效防止采后莲雾果实絮状绵软,保持果实硬度,防止果实腐烂,延长了莲雾的鲜食期,提高了其商品价值;并且操作步骤简单,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果实保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莲雾果实专用的保鲜剂和保鲜方法。

背景技术

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et Perry)又称洋蒲桃、甜雾、爪哇蒲桃等。原产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及安达曼群岛一带,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普遍栽培,是热带、南亚热带地区近年新开发的重要珍稀果树之一。17世纪莲雾引入台湾,初期仅作零星栽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改良,栽培面积大幅度增加,成为台湾地区重要的经济果树。台湾莲雾栽培面积最多时达10502公顷(台湾农业年报,1988),目前台湾莲雾栽培面积为8700多公顷,年产量达10万多吨,一跃成为台湾六大水果之一,台湾己从莲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大陆莲雾种植起步较晚,近年来在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莲雾是2005年4月1日首次以零关税、专案绿色通关方式开放进入大陆的12种台湾水果之一,近年来进口量倍增,位居所有进口台湾水果之前列。厦门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厦门中埔台湾水果集散中心”,据厦门海关统计,2010年厦门口岸进口台湾水果超过前五年总和,目前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水果70%左右由厦门入关,台湾水果进驻祖国大陆市场呈现剧增态势。莲雾市场销售价格高,国内市场作为高档果品销售的莲雾,大多数来自台湾,一般售价为50-80元/kg,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莲雾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莲雾果肉组织幼嫩、呼吸代谢旺盛,衰老速度快,极不耐贮运。采收后如不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就会褪色,果肉发生絮状绵软并伴有失水症状,食用品质急剧劣变并腐烂,失去商品价值。莲雾果实采后失水性绵软症状的产生,成了限制莲雾果实市场流通的瓶颈,是当前莲雾果实在大陆集散和流通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莲雾果实采后极易发生的伴随有失水症状的果肉絮状绵软现象,莲雾果实采后这种果肉软化劣变类型既有别于可食成熟度与乙烯跃变峰同时出现的鳄梨和香蕉果实,又不同于果实完熟出现在乙烯跃变峰之后的苹果和番茄果实。果肉絮状绵软发生后食用品质急剧下降,变得不堪食用。国内外关于莲雾的研究报道较少,且多数集中在种质资源和栽培等方面,莲雾果实采后的研究报道尚少。莲雾果实采后呼吸代谢类型,成熟与衰老的生理特性,对冷藏温度的耐受性等采后生理学问题未见报道,特别是莲雾采后果肉絮状绵软的机理及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无法有效防止采后莲雾果实絮状绵软的现象发生。

公布号为CN 103493880 A的中国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莲雾的保鲜方法,该保鲜剂的配方为:壳聚糖16%,γ-氨基丁酸 0.3%,乳酸钙1.5%,食品级甘油4%,蒸馏水78.2%;然而该莲雾保鲜剂需要与热应激结合使用,对温度条件要求严格,操作步骤复杂。莲雾果实果肉结构疏松,热激处理后会影响果实品质和风味。另外,该莲雾保鲜剂处理莲雾果实会在莲雾果实表面形成一层膜,属于覆膜剂,主要作用防止水分散失,对果肉絮状绵软进程无减轻和抑制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莲雾果实专用的保鲜剂和保鲜方法。利用本发明的保鲜剂对莲雾果实进行保鲜处理,能够有效防止采后莲雾果实絮状绵软,防止果实腐烂,延长了莲雾的鲜食期,保持果实硬度,提高了其商品价值;并且通过采用NO气体和保鲜剂复合处理莲雾果实,能够显著延缓果实中VC的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高效率地保留莲雾果实中的营养成分,提高其经济价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美大学,未经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278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