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和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23598.6 | 申请日: | 2015-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7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 发明(设计)人: | 陶金花;陈良富;王子峰;陶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G01N1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物 吸湿 大气污染监测 方法和设备 大气污染物 大气状态 目标区域 预设 采集 测量 多样性 伤害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和设备,包括:采集设定区域内的当前大气状态参数;根据大气的相对湿度与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的吸湿增长参数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确定当前大气的相对湿度对应的所述当前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的吸湿增长参数;根据当前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的吸湿增长参数和当前大气中包含的各个污染物的含量,确定当前大气的污染物浓度。这样,对于目标区域内当前大气污染程度通过当前大气的相对湿度对应的当前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的吸湿增长参数和当前大气中包含的各个污染物的含量得到,既考虑到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成分的多样性,又能够保证测量得到的当前大气的污染物浓度精度比较高,能够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遥感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然而在工业生产过程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将大量有害物质(又可以称为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当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被称为大气污染,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又被称为大气污染物。
一般地,大气污染物按污染物存在状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类是气体状态污染物。其中,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包含: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一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
而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又可以被称为大气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一般大气气溶胶至少包括6大类7种气溶胶粒子:硫酸盐气溶胶、硝酸盐气溶胶、铵盐气溶胶、海盐气溶胶、沙尘气溶胶和碳气溶胶(例如: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这些气溶胶粒子均为细颗粒物,是形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化学成分。
由于大气中除了包含空气之外,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使得大气具备一定的湿度;再加上大气中所包含的颗粒物中存在的水溶性物质具有吸湿性,这样水溶性物质的颗粒在吸取大气环境中的水蒸汽之后导致水溶性物质的颗粒物的直径发生变化。因此,大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大气中包含的水溶性颗粒物吸湿后的直径就越大,进而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溶性颗粒物的浓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差,大气污染就越严重。
为了能够对大气污染浓度进行有效的监测,需要对大气中包含的气溶胶颗粒的形态及性质变化进行充分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分析、外场实验、数值模拟等三个方面;研究手段主要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一定区域的近地面的大气中包含的可吸入颗粒物(这里的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指颗粒物直径不大于10微米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进行监测;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单一组分大气气溶胶颗粒物,针对每一种单一组分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分析得到该单一组分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在一定相对湿度范围内对大气污染的浓度变化规律。
但是由于实际大气中包含的多种气溶胶颗粒物,仅仅研究得到每一组分气溶胶颗粒物在一定相对湿度范围内对大气污染的浓度变化规律,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大气中多种气溶胶颗粒物在一定相对湿度范围内对大气污染的浓度变化规律,也就是说,采用现有的大气污染监测方法,测量得到的大气污染的浓度不够精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和设备,用于解决目前存在测量得到的大气污染的浓度不够精确的问题。
一种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包括:
采集设定区域内的当前大气状态参数,其中,所述大气状态参数中包含当前大气的相对湿度和当前大气中包含的各个污染物的含量;
根据大气的相对湿度与所述大气中包含的各个污染物的吸湿增长参数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确定当前大气的相对湿度对应的所述当前大气中包含的污染物的吸湿增长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235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