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液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21292.7 | 申请日: | 2015-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1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缪琼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缪琼华 |
| 主分类号: | C09K17/14 | 分类号: | C09K17/14;B09C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淋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领域,具体为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液。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壤及地下水工业和农业污染逐渐严重,土壤结构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下水水质恶化,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更对人类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土壤修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普遍遭受污染,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首要污染为重金属污染、其次为有机物污染。并且土壤中的污染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种污染物,而是多重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尤其是工业发展较为普遍的区域,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均广泛存在于土壤之中。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可修复土壤复合型污染的技术和方法。
污染土壤的修复有多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而土壤淋洗技术作为化学修复方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既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又可用于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更是备受关注。土壤淋洗技术通常是指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迁移的液体或其他流体来淋洗污染土壤,使吸附或固定在土壤颗粒上的污染物脱附溶解而去除的技术。而淋洗液的选择是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淋洗液主要可分为酸类淋洗液、人工螯合剂淋洗液、人工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淋洗液等。通常酸类淋洗液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它们能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洗脱,因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酸类淋洗液会引起土壤酸化,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大量土壤养分淋失,并破坏土壤微团聚体结构,且对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不佳。人工螯合剂如EDTA、DTPA和NTA等,由于能与许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使其从土壤颗粒表面解吸/溶解,因此人工螯合剂淋洗液被广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研究和实践。但人工螯合剂没有金属络合选择性,一些土壤中有益的金属元素如Ca、Mg等也被络合淋洗除去,从而造成养分流失,并且会在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另外,EDTA等人工螯合剂对有机污染物没有结合作用,因此也不能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近年来,人工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淋洗液被大量应用于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表面活性剂淋洗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强化增溶和增流作用,增强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度和流动性,以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工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淋洗液对PAHs和PCBs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都有较好的洗脱效果。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人工表面活性剂没有较好的效果,而生物表面活性剂虽有修复效果,但受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一些条件的限制,且效果有限。
因此,探求一种对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都有较好淋洗效果的新型淋洗液,将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液,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分:
癸二酸二辛酯4-8
4-(2,6,6-三甲基-2-环辛烯-1-基)-3-丁烯-2-酮10-15
1,4-二甲基哌嗪6-15
水杨苷8-15
2-吡啶甲醇2-5
柠檬酸铵5-8
齐墩果醛3-6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15
聚氧化丙烯二元醇10-15
4-氨基异喹啉0.5-2
多元羧酸盐1-1.5
藻朊酸钠4-12
乙醇钠6-9
烷基聚氧乙烯醚乙酸酯15-22
去离子水80-100。
优选的,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液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分:
癸二酸二辛酯6
4-(2,6,6-三甲基-2-环辛烯-1-基)-3-丁烯-2-酮12
1,4-二甲基哌嗪9
水杨苷12
2-吡啶甲醇3
柠檬酸铵6
齐墩果醛4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2
聚氧化丙烯二元醇13
4-氨基异喹啉1
多元羧酸盐1.2
藻朊酸钠8
乙醇钠7
烷基聚氧乙烯醚乙酸酯18
去离子水9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缪琼华,未经缪琼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212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