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模装置以及采用该滑模装置施工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05946.7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4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谭福生;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冶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许向彤;陈英俊 |
地址: | 056002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以及 采用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滑模装置以及采用该滑 模装置施工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大型漩流井及地下结构砼外壁施工均采用倒模法,即,每浇筑一段 混凝土,需要拆除内外架体模板,挖土使井壁下沉,而井壁下沉到位后需要 再次搭脚手架、支模,如此循环,直至完成。显然倒模法需要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而且传统倒模法的模板是采用对拉螺栓加固,而对拉螺栓的部 分螺纹是嵌入到模板内的,由此很容易形成渗水通道。并且,由于需要多次 支模、浇筑,也就需要多次的接槎,而二次接槎难以保证平顺、不漏浆。针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目前还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滑模装置以及采用该滑模装置施工的方法,以解决大 型漩流井及地下结构砼外壁施工中人工、材料多,且工期长、费用高,用对 拉螺栓加固模板容易形成渗水通道,二次接槎难以保证平顺、不漏浆等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滑模装置,包括:提升架,所述提 升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以及竖直设置的两根立柱;模板单元,所述模板 单元包括内模板和外模板、内围粱和外围粱,所述内模板和外模板位于所述 提升架的两根立柱之间,所述内模板和外模板之间形成混凝土浇筑空间,所 述内围粱位于所述内模板的外表面,所述外围粱位于所述外模板的外表面, 所述内围粱和外围粱将所述模板单元和所述提升架连接为整体刚性结构;提 升系统,包括千斤顶、支撑杆,所述千斤顶固定于所述提升架的横梁的上表 面上,所述支撑杆的下部预埋在混凝土中,所述支撑杆的上部穿过所述千斤 顶的穿心孔及所述横梁向上延伸,所述提升系统带动所述模板单元沿所述支 撑杆向上滑升;中心盘,所述中心盘位于安装有多个滑模装置的井壁的中心, 所述中心盘通过拉伸构件分别和每个滑模装置的所述内围粱连接。
优选地,所述拉伸构件通过花篮螺栓和中心盘及内围粱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模装置还包括内操作平台、外操作平台,且所述内操作 平台、外操作平台的边缘设置有竹胶板防护围栏。
优选地,所述内围粱和外围粱分别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优选地,所述滑模装置还具有内收光盘、外收光盘,所述内收光盘通过 内操作平台悬吊在所述内模板的外侧下部,所述外收光盘通过外操作平台悬 吊在所述外模板的外侧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采用滑模装置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沿井壁圆周方向在已浇筑的井壁中预埋支撑杆,在支撑杆上安装提升 架,在提升架上固定千斤顶,在待浇筑井壁的内侧面上设置内模板,在待浇 筑井壁的外侧面上设置外模板,在外模板外侧设置外围粱,在内模板内侧设 置内围粱,将所述内围粱和外围粱分别和提升架的两根立柱连接,在井壁中 心位置设置中心盘,中心盘通过拉伸构件分别和每个滑模装置的内围粱连接;
在所述内模板和外模板之间浇注混凝土;
在底部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时,通过千斤顶带动所述提升架、所述内模 板和外模板向上滑升一段距离,继续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后,再次提 升滑模装置,如此反复,直至所述模板装置到达井壁的顶部。
优选地,采用拉紧或放松所述拉伸构件的方法调整井壁的圆度和中心距。
优选地,通过调整所述千斤顶的滑升速度调整井壁垂直度。
通过本发明,在内、外模板之间形成浇注空间,采用千斤顶带动内、外 模板沿支撑杆滑升,通过拉紧或放松中心盘与内围粱之间的拉伸构件调整井 壁的圆度和中心距,通过调整千斤顶的滑升速度调整井壁垂直度,施工速度 快、质量好、经济效益尤其显著。该滑模装置适用于大型沉井、地下结构漩 流井外壁施工,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地层涌水量大地段的抗渗砼浇筑, 采用该滑模装置施工速度快、质量好,具有无渗漏、砼耐久性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下面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 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滑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滑模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冶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华北冶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59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对称配重的静载测试装置
- 下一篇:潮间带淤泥湿地施工吊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