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模量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00082.X | 申请日: | 2015-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88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 发明(设计)人: | 舒剑爽;陆仕祥;孙岳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23/12;C08L53/02;C08K7/14;C08K7/1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解明铠 |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粗纤维 沥青混合料 高模量 复合 无机纤维材料 基层反射 重量份 抗剪 防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沥青路面的高模量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重量份组成为:沥青混合料1000份;复合粗纤维5‑10份;所述的复合粗纤维直径为0.5‑2㎜,长度为30‑100㎜。所述的复合粗纤维中含有高模量的无机纤维材料。本发明值得的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能够防治来自基层反射裂纹对路面面层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理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模量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
背景技术
沥青是一种具有粘弹塑性的材料,对温度特别敏感。一般情况下,低温抗裂性能好的沥青高温时容易流动变形,而高温性质好的沥青在低温时又容易变脆变硬。所以,夏冬温差大的地区就选择不到理想的沥青结合料。
沥青路面作为一种无接缝的连续式路面,具有力学强度好、行车平稳、无扬尘、无振动、低噪音及易于机械施工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路面易发生早期破坏、车辙、开裂、泛油、坑槽等缺点。
目前交通道路重载、超载情况严重且普遍,导致普通沥青路面病害多,寿命短,并造成国家建设资本的大量浪费。交通荷载作用及环境变化可产生不同类型的裂纹,其中反射裂纹危害最大。
半刚性基层的大量使用,使得道路基层有了高强度及良好的稳定性,延长了道路的寿命;还有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所谓“白加黑”)。这些形式的路面结构能吸收两种材料的优点,“刚柔相济”,即半刚性基层或旧水泥混凝土面板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基层,沥青路面提供了抗滑系数较高、平整度好的面层,大大改善了路面的使用性能。然而这种复合结构涉及刚性、柔性两种路面结构形式,不仅材料差异大,而且旧水泥混凝土面板上存在接缝和裂缝及错台、脱空等损坏现象,使得复合结构中奇异部位突出,这就会在罩面层对应于旧水泥混凝土面板接缝、裂缝的位置上出现反射裂缝。重载、超载及高流量的作用下,加上环境因素的负效应(雨水、氧化)常常使裂缝迅速扩散,造成道路快速破损。
为了解决道路发射裂纹的问题,技术人员想了很多办法。如加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加铺聚酯玻纤布等,这些方法对防治反射裂纹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所述的高模量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能够防治来自基层反射裂纹对路面面层危害。
一种用于沥青路面的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重量份组成为:
沥青混合料 1000份;
复合粗纤维 5-10份;
所述的复合粗纤维直径为0.5-2㎜,长度为30-100㎜;
所述的复合粗纤维由基质和纤维束复合而成,基质为聚烯烃或橡胶;纤维束为无机纤维。
制备时每1000kg沥青混合料中添加5-10kg的复合粗纤维,搅拌得到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本发明中就沥青混合料本身而言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含有无机纤维的高模量复合粗纤维,并在所述温度下制备用于沥青路面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该粗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能够防治来自基层反射裂纹对路面面层危害。
复合粗纤维中,烯烃类基料(基质)优选PP、SBS及其合金等较低熔点、高粘度高分子材料。
作为优选,复合粗纤维中,基质所占重量比为20-50wt%。
所述的纤维束的材质优选高强高模量的无机纤维束。复合粗纤维的基料较低熔点、高粘度高分子材料,其在240-320℃条件下,与高强高模量的无机纤维束熔合而成。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纤维束为玄武岩纤维或碳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余姚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00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盐含量酸性蓝9号染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消炎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