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LED芯片灌装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95961.8 | 申请日: | 2015-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2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 发明(设计)人: | 许贤杰;朱昌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11/65 | 分类号: | C09K11/65;C01B32/05;H01L33/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张苗;罗攀 |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制备 灌装 纤维素织物 氧化反应 浓硝酸 异丙醇 燃烧 环境友好 氧化性酸 胶黏剂 硝酸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LED芯片灌装组合物,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将含有异丙醇的纤维素织物进行燃烧后,得到灰分M1;(2)将灰分M1和浓硝酸进行氧化反应,制得荧光碳点;其中,所述氧化性酸选自硝酸。上述设计通过将纤维素织物在含有异丙醇的条件下进行燃烧,然后将燃烧后得到的灰分和浓硝酸进行氧化反应,从而通过这种方法制得荧光碳点,将该方法制得的荧光碳点和胶黏剂混合后制成LED芯片灌装组合物,并将其应用于LED芯片的制备中,进而使得其制得的LED芯片成本较低、工艺简单、稳定性高、环境友好,且在使用时光能够均匀分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芯片灌装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LED芯片灌装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全球能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色彩丰富、使用寿命较长、微型化的半导体LED照明技术应运而生。由于其在节能和环保上的双重优势现已被世界认可,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型固态照明技术,并在节能的绿色照明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度。白色LED光源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居家照明、屏幕显示、汽车用灯、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和日常装饰等领域。
时至今日,现存三种比较成熟的点亮LED芯片得到白光的方法:量子阱技术、RGB多芯片技术、荧光转换法。其中荧光转换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工艺最简单的一种非常普及的主流技术。而现今所采用的荧光转换法的发光原理通常为光的色混原理,是在低压直流的激发下,利用InGaN发光二极管能够发射出蓝光(450~460nm),从而激发涂在芯片上面的荧光粉发射出可见光,并最终混合成白光。而目前使用的荧光粉主要是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的稀土氧化物,这种发光材料之间因光线的交互吸引而降低LED荧光产率,而荧光粉材料是微米级的固体不透明颗粒,存在较严重的挡光问题导致发光的均匀性不好;其次稀土荧光粉光谱成分中缺少红光,造成色温较高,进而会导致各种使用性能的降低(例如使用寿命的降低等);再次因荧光粉在封装胶中以悬浊液形式存在,存在沉降问题,导致荧光粉涂覆不均匀,从而造成发光不均匀。再者,稀土荧光粉对环境具有非常大的污染。
因此,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工艺简单、稳定性高、环境友好,且能够均匀分散的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LED芯片灌装组合物是本发明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荧光粉发光均匀性不好、使用时色温较高,且对环境污染较大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工艺简单、稳定性高、环境友好,且能够均匀分散的荧光碳点及其制备方法和LED芯片灌装组合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1)将含有异丙醇的纤维素织物进行燃烧后,得到灰分M1;
(2)将灰分M1和氧化性酸进行氧化反应,制得荧光碳点;其中,所述氧化性酸选自硝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荧光碳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LED芯片灌装组合物,其中,所述灌装组合物包括根据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荧光碳点或根据上述所述的荧光碳点和胶黏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将纤维素织物在含有异丙醇的条件下进行燃烧,然后将燃烧后得到的灰分和氧化性酸进行氧化反应,从而通过这种方法制得荧光碳点,将该方法制得的荧光碳点和胶黏剂混合后制成LED芯片灌装组合物,并将其应用于LED芯片的制备中,进而使得其制得的LED芯片成本较低、工艺简单、稳定性高、环境友好,且在使用时光能够均匀分散。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959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