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线对屏蔽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93592.9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5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姚金龙;王甫柱;倪冬华;叶国强;王德全;姚云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兆龙线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6 | 分类号: | H01B11/06;H01B7/02;H01B7/17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湖州市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八类线 屏蔽 结构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缆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线对屏蔽机构。
背景技术
在常规线对屏蔽线缆中,铝箔屏蔽方式一般以纵包为主,但是此结构设计,适合1GHz以下的产品。由于纵包结构,铝箔的成型后没有一个外力使它固定住,因此铝箔在成型后有一个力的释放,使得铝箔的合口容易翘开,当信号频率达到1GHz以上时,波长已相当的短,以至于纵包结构的屏蔽层合口缝隙已足以1GHz以上信号波长穿过,导致信号泄漏形成,信号的失真。CAT8测试频率达到2GHz,传统的纵包方式的铝箔包覆,2GHz的信号波长已足以穿过纵包方式下铝箔的合口,导致信号泄漏,信号产生尖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使铝箔包覆的合口缝隙减到最小,使线对内信号泄露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信号的完整性,使铝箔和线对贴合更加紧密,提高了线对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信号峰值产生的概率的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线对屏蔽机构,其技术方案如下:
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线对屏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线对屏蔽机构包括四组线对,所述的四组线对呈对绞结构分布设置,每组的线对包括两个单线导体,每个单线导体外部包裹有绝缘层,每组线对的外部采用绕包的方式包覆有铝箔,使铝箔顺着线对的对绞结构包覆,铝箔外部加设有一层热熔铝箔带。
优选方式为,所述的绝缘层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所述的内层为线性低密度PE层,内层与单线导体相接触,所述的中间层为发泡结构层,所述的外层为高密度PE层。
优选方式为,所述的铝箔采用双层反向绕包在每组线对外部。
本发明提供的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线对屏蔽机构,为了保证串音的合格,4组线对采用对绞的结构,而为了保证线对间电磁干扰影响的最小化,使用铝箔屏蔽结构;而为了使铝箔包覆的合口间隙尽可能小,则采用绕包的方式包覆铝箔,使铝箔顺着线对对绞结构包覆的紧密,另外铝箔的重叠率达到40%以上;在铝箔外加一层热熔铝箔带,使得铝箔的包覆结构能得到固定,不会因后续的工序产生形变,而且使得内层铝箔合口的缝隙完全被覆盖掉,使得线对信号的泄露降低到最大程度。
本发明进一步的对绝缘层采用了皮泡皮的单线结构:一方面绝缘层的内层(内皮)采用线性低密度PE提高了绝缘与单线导体的附着力,使后续加工导体和绝缘的结构更稳定;一方面绝缘层的中间层采用发泡结构降低了绝缘的介电常数,降低信号的衰减;一方面绝缘的外层(外皮)为高密度PE,提高了单线的抗压能力,防止后续工序的压力造成的单线导体变形。
本发明进一步的线对屏蔽采用绕包模式:使铝箔和线对贴合更加紧密,提高了线对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信号峰值产生的概率。
本发明进一步的线对屏蔽结构使用双层反向绕包铝箔:将信号泄露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极大的提高了NEXT的指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铝箔包覆的合口缝隙减到最小,使线对内信号泄露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信号的完整性,使铝箔和线对贴合更加紧密,提高了线对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信号峰值产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八类线屏蔽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绝缘层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具体说明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八类线屏蔽结构,所述的八类线屏蔽结构包括四组线对1,所述的四组线对1呈对绞结构分布设置,每组的线对1包括两个单线导体2,每个单线导体2外部包裹有绝缘层3,每组线对1的外部采用绕包的方式包覆有铝箔4,使铝箔4顺着线对1的对绞结构包覆,铝箔4外部加设有一层热熔铝箔带5;所述的四组线对1通过编织层6包裹,所述的编织层6的外部设有一层护套7。
优选方式为,所述的绝缘层3包括内层31、中间层32和外层33,所述的内层31为线性低密度PE层,内层31与单线导体2相接触,所述的中间层32为发泡结构层,所述的外层33为高密度PE层。
优选方式为,所述的铝箔采用双层反向绕包在每组线对外部。
优选方式为,所述的编织层为镀锡铜编织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兆龙线缆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兆龙线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93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