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91330.9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7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裴晓东;陈树亮;何书建;王凯;马伟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G01N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强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风 粉尘 测试 实验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包括环形风道以及连通所述环形风道中间的支路风道;且所述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还包括四组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数据采集仪、除尘模块、储尘罐、调速电机、风扇、三个风速传感器、调节旋钮、取样口、调节风门等结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十分有利于对风流分配粉尘浓度变化规律以及研究密闭空间中的不同粒径粉尘的沉降规律等进行研究,其为研究通风流场粉尘检测与粉尘防治技术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尘测试实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流场(Flow Field):流体运动所占据的空间称为流场。
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有许多工作环境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例如: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各个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浓度有时候也是时高时低,工人在此环境中作业,必将吸入大量粉尘而导致尘肺病,据煤矿统计资料表明平均每年死于尘肺病者井下工人比同期井上工人高一倍左右;另外粉尘具有爆炸性,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粉尘的扩散和飞扬,使风流中的粉尘浓度降至安全值以下,以保证井下作业环境的卫生条件,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促进安全生产。
在测尘方式方面,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人工、间断性、单地点检测总矿尘浓度的方式。这种方式测得的通风流场粉尘浓度数据仅反应了测尘时间段内的粉尘状况,并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通风流场的总体粉尘情况;同时在除尘控制方面,在井下现场做实验存在一定难度,限制了对矿井粉尘检测技术与防尘技术的深入研究。这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即在模拟的通风流场进行粉尘除尘测试实验,进而为研究矿井粉尘检测与防治技术提供强有力的试验保障。
然而,如何针对通风流场的粉尘进行有效的测试,分析得到风流分配导致的粉尘浓度变化规律以及研究密闭空间中的不同粒径粉尘的沉降规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依然是一块技术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包括环形风道100(即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系统的主体)以及连通所述环形风道中间的支路风道200;且所述通风流场的粉尘测试实验系统还包括四组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多个数据采集仪2、除尘模块3、储尘罐4、调速电机5、风扇6、三个风速传感器7、调节旋钮8、取样口9、两个调节风门10;
其中,上述各个零件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位置关系以及结构布局如下:
所述调节风门10设置在所述环形风道100和所述支路风道200的链接部位处,且两个所述调节风门10分别位于支路风道200的两端;所述支路风道200中均设置有一组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和一个风速传感器7;所述环形风道100的主管道处上左右两边分别设置有一组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并且还设置一个风速传感器7,且所述环形风道100的侧面管道处分别设置有一组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和一个风速传感器7;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具体由多个均匀分布在管道截面上的粉尘浓度传感器组成;
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用于监测风流场内的粉尘浓度数据,并将粉尘浓度数据发送给相应的数据采集仪;
所述风速传感器7用于监测风流场内的流场风速数据,并将流场风速发送给相应的数据采集仪;
其中一个所述数据采集仪2分别与所述环形风道100的主管道处的左边的一组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所述环形管道100的侧面管道处的一组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以及所述支路管道200中的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电连接;
其中另一个所述数据采集仪2与所述环形风道100的主管道处的右边的一组所述粉尘浓度传感器组件1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913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