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发酵液中提取γ-聚谷氨酸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4983.4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1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马霞;赵帅;李路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P13/02 | 分类号: | C12P13/02;C08G69/1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提取 谷氨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提取γ-聚谷氨酸的方法,具体来说是一种从发酵液中提取γ-聚谷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γ-聚谷氨酸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水溶性胞外高分子多肽,相对分子量在100kD-1000kD之间,由于具有优良的水溶性、超强的吸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降解产物为无公害的谷氨酸,是一种优良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可作为保水剂、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絮凝剂、缓释剂以及药物载体等,在化妆品、环境保护、食品、医药、农业、沙漠治理等产业均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γ-聚谷氨酸发酵液粘稠,预处理成本过大,且传统沉淀法会对γ-聚谷氨酸分子量造成破坏。双水相体系由于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反应温和,在蛋白质、酶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中应用广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发酵液中提取γ-聚谷氨酸的方法,所述的这种从发酵液中提取γ-聚谷氨酸的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γ-聚谷氨酸发酵液粘稠、预处理成本过大、传统的沉淀法会对γ-聚谷氨酸分子量造成破坏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发酵液中提取γ-聚谷氨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一个制备混合溶液的步骤;所述的混合溶液由PEG1000、(NH4)2SO4、发酵液和水组成,所述的发酵液由枯草芽孢杆菌经过液态发酵制得,发酵液的pH值为3.75-8.46,在所述的混合溶液中,PEG1000的质量分数为10%-30%、(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5%-25%、发酵液的质量分数为8-12%,余量为水;
2)一个自然分相的步骤,将制成的混合溶液静置自然分相,控制温度为20~40℃;
3)取步骤(2)混合溶液的上相,采用截留分子量为30KDa的超滤膜透过PEG1000,截留的γ-聚谷氨酸浓缩液经-10~-20℃冷冻后,再于-40~-60℃真空冷冻干燥10-30h,即得纯品。
进一步的,步骤(1)中,在所述的混合溶液中,PEG1000的质量分数为20%、(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5%、发酵液的pH值为3.75且质量分数为10%,余量为水;步骤(2)中控制温度为20℃。
进一步的,步骤(1)中,在所述的混合溶液中,PEG1000的质量分数为30%、(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25%、发酵液的pH值为8.46且质量分数为10%,余量为水;步骤(2)中控制温度为40℃。
进一步的,步骤(1)中,在所述的混合溶液中,PEG1000的质量分数为20%、(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15%、发酵液pH值为5.31且质量分数为10%,余量为水;步骤(2)中控制温度为30℃。
进一步的,步骤(1)中,在所述的混合溶液中,PEG1000的质量分数为15%、(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10%、发酵液pH值为4.66且质量分数为10%,余量为水;步骤(2)中控制温度为25℃。
进一步的,步骤(1)中,在所述的混合溶液中,PEG1000的质量分数为25%、(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20%、发酵液pH值为7.55且质量分数为10%,余量为水;步骤(2)中控制温度为40℃。
进一步的,采用上述方法所提取的γ-聚谷氨酸,其分配系数为0.81-2.31,提取率为45.06%-78.02%。
本发明利用发酵液中目标产物在两相(PEG1000溶液、(NH4)2SO4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在混合溶液中发酵液质量分数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两相配比、发酵液pH值及外界温度,使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能够富集到含水量更高的上相PEG1000溶液中。上相中PEG1000及富集的γ-聚谷氨酸混合溶液,采用30kD的超滤膜透过小分子量的PEG1000,截留液中γ-聚谷氨酸被不断浓缩,浓缩的γ-聚谷氨酸溶液经低温冷冻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制得γ-聚谷氨酸纯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49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