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固体繁殖的灭菌搅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3160.X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3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许艳丽;王义;李春杰;潘凤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F9/08 | 分类号: | B01F9/08;B01F15/06;A61L2/0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王大为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昆虫 病原 线虫 固体 繁殖 灭菌 搅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灭菌搅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固体繁殖的灭菌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天敌,能在土壤中较长时期生存并主动寻找昆虫寄主,当它们找到适合的害虫寄主后便钻入其血腔内释放随身携带的共生菌,共生菌在寄主血腔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在1-2天内杀死寄主。因此,人们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钻蛀性和地下害虫防治,以代替化学农药,减少农药对作物和土壤及环境的污染。由于此类线虫靠取食共生菌为食,因此可进行体外人工培养基大规模生产。我国在蔬菜、经济作物、林木果树、草坪等害虫控制急需有效、安全的生物控制技术,昆虫病原线虫制剂是近年发展较快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我国开展昆虫病原线虫研究和应用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规模化生产问题没有解决,使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速度发展缓慢。昆虫病原线虫生产和繁殖主要有液体、固体和活体繁殖。昆虫病原线虫由于是活体,所以储存期较短,使生产规模受到限制。液体繁殖对生产条件要求苛刻、成本高、生产量较大,国内外采用的较少,固体生产要求条件不严格,是目前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应用昆虫病原线虫一般季节较短,大规模生产不适合。近几年欧洲和美国等昆虫病原线虫生产规模也向中、小规模逐步转化。线虫固体生产主要采用室内货架上塑料袋盒法繁殖,袋内装入接种的线虫、共生细菌和繁殖载体,固体繁殖的关键技术是繁殖袋盒上架前的繁殖如碎海绵载体灭菌和与共生细菌搅拌,该技术环节在以往主要是灭菌和搅拌分开进行,搅拌采用人工操作,操作繁琐,并且出料困难,有物料残留在搅拌罐内,造成物料浪费,造成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固体繁殖昆虫病原线虫的过程中,灭菌和搅拌是分开进行的,并且搅拌采用人工操作,操作繁琐,并且出料困难,有物料残留在搅拌罐内,造成物料浪费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固体繁殖的灭菌搅拌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固体繁殖的灭菌搅拌装置包括罐体、电机、搅拌桨、蒸汽管、输汽管、蜗轮蜗杆机构、支架、接菌管、蝶形阀门、两个支撑轴和多个轴承座,罐体的长轴水平设置,支架固定在地面上,支架的上部沿着罐体重心线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座,罐体的重心线的两端均通过支撑轴安装在相应的轴承座内,一个所述支撑轴上安装有蜗轮蜗杆机构,罐体包括内腔、夹层和外侧壁,夹层和外侧壁由内向外依次设置在内腔的外壁上,且夹层中空设置,接菌管的一端插入罐体的内腔内,接菌管的另一端密封设置,搅拌桨设置在内腔的中部,电机设置在罐体的一端端面上,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桨连接,罐体上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孔,进料孔与罐体的内腔连通,进料孔的外部密封设置,罐体的另一端为锥形,并设置有出料孔,出料孔上设置有蝶形阀门,蒸汽管为半圆弧形,蒸汽管沿着内腔的圆周方向贴合设置在其内壁的上部,蒸汽管管壁的下部均布设置有多个喷孔,蒸汽管的两端均与输汽管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灭菌和搅拌可以同时进行,搅拌桨通过电机驱动,与现有的人工操作相比,操作简单。
本发明中,罐体可以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进行旋转,并且罐体上设置出料孔的一端为锥形,灭菌、搅拌和接种时,罐体水平放置,使得蒸汽能够与物料进行充分均匀的接触,搅拌和灭菌更加充分,接种时,罐体处于密封状态,使得接种安全可靠,出料时,将罐体旋转90°,是罐体与地面垂直设置,物料由设置有出料孔的锥形端流出,出料方便容易,物料残留少,节省了生产成本,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了2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31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