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活化水的螺旋碳纤维复合陶瓷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82454.0 | 申请日: | 2015-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7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少明;元岛栖二;陈秀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凯佳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CMC总合研究所;杨少明 |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622;C02F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黄晶晶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活化 螺旋 碳纤维 复合 陶瓷 及其 制作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用于活化水的螺旋碳纤维复合陶瓷,包括陶瓷相和螺旋碳纤维,所述螺旋碳纤维分布载附在陶瓷相。利用螺旋碳纤维能够改变有害物质波动使其变成对人体相匹配的波动。具体来说,把微米级螺旋碳纤维和陶瓷原料复合隔氧烧结成复合陶瓷。这种复合陶瓷能够把许多化学物质、元素氯、有害细菌等物质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波动变成对身体有益的波动,并使水分子发生变格振动的活性化,使水分子变成更小的分子簇,明显提高人脑血流量;另外通过其特殊的波动还具有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本发明基于波动效应,所以只要添加很少量,就能在瞬间改变水质。在水活化处理过程中并没有吸附污染物,也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等,故不需要后期清洗维护,本发明产品可长期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活化水的螺旋碳纤维复合陶瓷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饮水对健康影响很大,除了因为饮水里面含有杂质(污泥、消毒用含氯漂白剂,有害药品,化学物质,重金属类,细菌类等)的影响因素以外,水分子自身的活性(水分子的能量)也很重要。原水的品质低下,进行过滤精制也难以完全除去微量有害药品和化学物质,所以不适合直接用做饮用水。
研究表明,人脑里面积蓄着庞大的情报数据,这些情报数据能够物质判断对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利用这种超记忆功能和识别力就能够判断饮用水对包括人体是否适合。如果大脑判断是有害饮用水和食品时,脑血流量降低,以便阻止有害物质流入脑内。如果大脑判断为有益物质,则脑血流量就增加,以便把养分供给脑,把废弃物排出,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这世界上的所有物质,以及非物质,都以一定的固有频率振动着。有对人体有益的振动;也有对人体有害的振动,和人体特有的波动相宜的情况下,大脑就判断是有害的而开始拒绝,脑血流量就下降。特别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和有害细菌类,它们的波动具有很大的歪曲性和应力,和人体的波动不相宜,所以大脑命令拒绝它们,因而脑血流量下降。
我们调查城市自来水对脑血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大都市的自来水都对脑血流量有显著影响,都不适合直接饮用。山区地带富含矿物质的矿泉水就能够提高脑血流量;像阿斯巴甜人工甜味素,人工添加剂或者可口可乐等饮料,则会降低脑血流量;相反,米饭,豆腐,食醋,啤酒等日常食品就能够增加脑血流量。同样的物质也是越精制,越使脑血流量降低,天然盐和岩石盐能使脑血流量提高。脑血流量提高就说明对身体有益,反则有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研究螺旋碳纤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其使用方法,基于物质波动改变的原理,研究出一种用于活化水的螺旋碳纤维复合陶瓷及其制作方法和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用于活化水的螺旋碳纤维复合陶瓷,包括陶瓷相和螺旋碳纤维,所述螺旋碳纤维分布载附在陶瓷相。
优选的,所述螺旋碳纤维随机分布在陶瓷相中。
优选的,所述陶瓷相为固状形态的陶瓷制品。陶瓷相可以是任意固态形状,也可制成工艺装饰品、实用瓷砖等形态,甚至可以直接于陶瓷形态的水容器结合,其主要作用为作为承载螺旋碳纤维的载体。
优选的,所述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大于0wt%,并且小于等于80%。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01wt%-80wt%。
优选的,所述螺旋碳纤维的直径为10nm-100μm。
上述的用于活化水的螺旋碳纤维复合陶瓷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取定量陶瓷原料,将螺旋碳纤维按质量比为0.01wt%~80wt%的含量添加如陶瓷原料中,混合均匀备用;其次,将混合材料采用陶瓷成型工艺制作成固状形态的陶瓷初胚;最后待初胚自然干燥后在惰性气氛中烧结成陶瓷制品。
优选的,在上述制作方法中,所述陶瓷成型工艺为滚动成型、毛细管滴淀成型、干压成型、静压成型、辊压成型中的任一种成型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凯佳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CMC总合研究所;杨少明,未经泉州凯佳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CMC总合研究所;杨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24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表面渗透型涂料
- 下一篇:一种高效能转炉出钢口喷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