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果味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76019.7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0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广伟;韩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市施集赵洼茶厂 |
主分类号: | A23F3/08 | 分类号: | A23F3/0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9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果味 红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果味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是一种世界性的饮品,起源于中国,世界人均饮茶量、年消费量仅此于水,高于咖啡、葡萄酒、碳酸饮料和啤酒。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色素、维生素、脂肪、微量元素、咖啡碱等功能成分,这些功能成分是茶叶进一步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基础。目前,进一步深化发展茶叶深加工,可以拓展其在保健食品、功能饮料上的应用,尤其可以选择具加工时间短、效益高、市场认可度高特点的新型食品对茶叶功能成分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发,如采取将低值茶叶进行发酵的加工方式。我国传统的发酵茶主要有三种发酵方式:一是在茶鲜叶加工中进行发酵;二是在毛茶特殊处理后,控制一定的环境进行发酵,如获砖茶;三是将茶叶浸提后,提取其可溶性物质,然后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再接入微生物进行发酵,从而生成一种液体饮料,此法尚未在我国形成规模化生产。红茶中含有茶色素、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本身即为一种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的基质,可以被微生物的生长加以利用,诱导微生物生成功能成分。灵芝菌、红茶菌生长温度类似接近,发酵所需条件类似,因此,可将灵芝菌、红茶菌混合菌种发酵红茶,使茶与混合发酵的活性代谢产物有机结合,以达到低值茶叶滋味品质的改善和营养保健功能的提升,为我国的低值茶叶功能成分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对提高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解决我国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果味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果味红茶,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红茶100-105、葡萄糖20-21、山楂10-11、金橘10-11、食盐4-5、密蒙花2-3、莬丝子2-3、决明子1-2、菊花3-4、红茶菌种液6-7、灵芝菌种液6-7、玉米油2-2.5、微孔淀粉5-6、黄原胶4-5。
所述的果味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密蒙花、莬丝子、决明子、菊花加5-6倍的水文火煎煮40-50分钟,过滤除渣,得药液;
(2)将50%的的微孔淀粉与50%的黄原胶混合均匀后加入到红茶菌种液中,然后放置于恒温磁力搅拌器中,在20℃、120r/min的条件下反应40分钟,再将所得物料倒入漏斗中进行抽滤,干燥,得红茶菌微球;将灵芝菌种液与玉米油混合,将剩余的微孔淀粉、黄原胶混匀后加入,然后放置于恒温磁力搅拌器中,在20℃、120r/min的条件下反应40分钟,再将所得物料倒入漏斗中进行抽滤,干燥,得灵芝菌微球;
(3)将红茶加20-21倍的水在80℃下浸提30分钟,过滤去除茶渣,然后在所得茶液中加入葡萄糖搅拌均匀,灭菌、冷却后接入红茶菌微球、灵芝菌微球,在28-30℃下发酵5-6天;
(4)将山楂、金橘加上述工艺未用到的原料腌制40-45分钟,然后打浆,过滤除渣,所得滤液与步骤(1)、(3)所得物料混合均匀,即得。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红茶经红茶菌、灵芝菌发酵改善了茶滋味与茶品质,提高了红茶抗氧化并使其具有灵芝多糖生物活性,且本发明的红茶菌、灵芝菌分别用微孔淀粉、黄原胶吸附包埋,可减少红茶中抑菌物质对其的抑制作用,也可减少红茶菌发酵期间产酸对灵芝菌的抑制,同时添加的玉米油随着发酵分解的脂肪酸与灵芝菌细胞膜上的脂类成分类似,均有亚油酸、硬脂酸、油酸组成,其可被灵芝菌吸收摄取进行自身细胞膜的合成,修饰膜结构,改变膜的通透性,促进代谢产物的合成,提高GABA和灵芝多糖的产量,此外,本发明还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具有明目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果味红茶,由下列重量份(千克)的原料制成:
红茶100、葡萄糖20、山楂10、金橘10、食盐4、密蒙花2、莬丝子2、决明子1、菊花3、红茶菌种液6、灵芝菌种液6、玉米油2、微孔淀粉5、黄原胶4。
所述的果味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密蒙花、莬丝子、决明子、菊花加5倍的水文火煎煮40分钟,过滤除渣,得药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市施集赵洼茶厂,未经滁州市施集赵洼茶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6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专门用于滋阴养血的凉茶的配方
- 下一篇:一种低卡食用油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