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875168.1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9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周扬;周国江;陈松;徐晓秋;解丽萍;李福裿;张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孵化中心 |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郭伟红 |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塑料 进行 炼焦 系统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塑料回收利用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废塑料通过掩埋法和燃烧法进行处理。用掩埋法处理废塑料需占用大量土地,并且造成土壤污染及地下水资源污染,而其所含的高热值又未能利用;燃烧法是通过把废塑料燃烧,回收其热能的一种方法,但焚烧时会释放出HCl、HCN、NOx等有害气体并留下含有某些有毒重金属的固体残渣。可见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需要开发新的处理方法。焦化一般指有机物质碳化变焦的过程,在实际使用中,将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是废塑料利用的发展方向,现有技术中,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是将废塑料用废塑料再生机器制备成塑料颗粒,添加到煤中,一起进入焦炉。在制备塑料颗粒的过程中,余热浪费严重。再者在配煤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偏析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包括与煤场对应连通的配煤皮带,所述配煤皮带上设有粉碎机,所述配煤皮带与塑料熔化炉对应连通,所述塑料熔化炉上设有进料口、出料筛孔、废气排放口,在所述塑料熔化炉内部设有加热盘管,所述配煤皮带与成型机对应连通,所述成型机与焦炉对应连通,所述配煤皮带与焦炉对应连通,所述废气排放口通过管路与焦炉对应相通,所述焦炉的焦炉煤气出口与加热盘管对应相通,所述焦炉与熄焦炉对应连通,所述熄焦炉与晾焦台对应相通。
在所述塑料熔化炉还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通过电机驱动。
在所述塑料熔化炉上设有温度探头。
所述熄焦炉包括干熄焦炉和湿熄焦炉。
在所述塑料熔化炉的外侧设有保温层。
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煤场中将焦煤、气煤、肥煤、瘦煤混合后通过配煤皮带输送;
第二步,在配煤皮带上方的塑料熔化炉中将融化的塑料加入混合后的煤中,加入量为混合后煤总质量的2-3%,粉碎后送至焦炉中炼焦;
第三步,焦炉内的焦炭成熟后,进入熄焦炉内,在干熄焦炉中焦炭与惰性气体进行热交换,焦炭别冷却至平均200℃以下,经排出装置卸到输送机上进行筛焦再卸至晾焦台上冷却后外运,其中熄焦炉为干熄焦炉、湿熄焦炉中一种或者两种;
焦炉产生的余热对塑料进行融化,塑料熔化过程产生的废气通过特定管道导入焦炉。
第二步中,所述融化的塑料是在180-220℃温度下熔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的塑料熔化炉中的塑料在熔融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入焦炉中燃烧,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
2.本发明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在塑料熔化炉还设有搅拌器,搅拌器通过电机驱动,搅拌器贯穿于整个炉体,使一定大小、一定比例的废弃塑料制品熔融后密度均一,提高了产品质量;
3.本发明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系统设有出料筛孔,通过出料筛孔的出料使熔融后的塑料液体均匀地滴加在煤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利用废塑料进行配煤炼焦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结构详图。
图中:1为煤场,2为配煤皮带,3为温度探头,4为粉碎机,5为塑料熔化炉,51为进料管,52为出料筛孔,53为废气排放口,54为加热盘管,55为搅拌器,56为电机,6为成型机,7为焦炉,8为晾焦台,9为干熄焦炉,10为湿熄焦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2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孵化中心,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孵化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751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眉棱骨痛的中药
- 下一篇:吡啶并吡啶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治疗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