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RH炉进行合金化的取向硅钢的冶炼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869510.7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1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 发明(设计)人: | 申明辉;黎世德;骆忠汉;杨佳欣;李准;郭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C21C7/06;C21C7/068;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段姣姣 |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rh 进行 合金 取向 硅钢 冶炼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向硅钢的冶炼方法,具体地属于一种在RH炉进行合金化的取向硅钢的冶炼方法。
背景技术
取向硅钢主要用于制造各种电力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及大型发电机定子,是电力、电工、电讯工业中必不可少的节能降耗磁性材料。根据制造工艺特点和磁性分为CGO和Hi-B两类,一般取向硅钢CGO取向度为85%~90%,<001>平均偏离角约7°;高磁感取向硅钢Hi-B取向度高达95%,<001>平均偏离角约3°。
目前,国内取向硅钢的产量逐年增加,普通取向硅钢的产品质量和产能已基本满足市场要求,但是高牌号取向硅钢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
取向硅钢关键的技术指标是电磁性能,即要求低铁损和高磁感,钢中有害残余元素和氧化夹杂物含量对取向硅钢的电磁性能起到关键作用,其控制手段主要依靠转炉吹炼和RH精炼。
取向硅钢的冶炼目前均采用顶吹或顶底复吹转炉冶炼,也有采用电炉冶炼的,如美国Armco钢公司和前苏联的钢铁公司。转炉冶炼过程主要控制终点锰含量和终点氧含量。吹炼结束出钢过程进行合金化,出钢时一般先往钢包中加铝铁预脱氧,再均匀地边出钢、边加入硅铁和氮化硅锰,出钢量到70%以前加完。出钢过程中在钢包底部吹氩,使钢包液面有1/3~1/2区域保持沸腾状态,目的是确保硅铁在出钢后完全熔化。然后继续吹氩约5min,将氩气流量降低使液面略沸腾。吹氩使钢水成分和温度均匀,促使Al2O3、MnO和SiO2上浮。此时钢水温度由于加硅铁而升高50℃以上。从钢包取样分析成分,作为真空处理开始微调成分的基准样。
在采用氩气搅拌技术以前,为使硅铁均匀熔化常采用倒包工艺,在第一钢包中加入部分硅铁合金化,再倒在第二钢包加入另一部分硅铁合金化。
取向硅钢在转炉吹炼结束出钢过程中,即使采取挡渣措施(挡渣球或挡渣塞),也会有钢水总重量0.5%~2%的钢渣进入钢包中。钢水在合金化过程中和合金化后,钢包底部一直吹氩气使合金快速熔化和均匀,这时钢渣中的有害元素Nb、V、Ti等会被还原到钢水中,最终影响钢水的洁净度。
为降低钢中氧化物夹杂含量,提高成品硅钢磁性能,取向硅钢转炉冶炼终点碳含量有严格的要求,一般碳含量控制在0.03%~0.05%,氧含量小于1000ppm。这给现场操作带来困难。某些取向硅钢要求最终连铸成分碳含量小于0.04%时,考虑到钢水返碳和合金增碳,转炉吹炼终点碳含量一般控制在0.01%~0.03%之间,钢水终点氧含量和温度也会偏高。这样的冶炼方式对转炉耐材的侵蚀严重,连续冶炼3炉就必须补炉,侵蚀严重时会直接造成耐材穿孔漏钢事故。终点氧含量高也会造成合金氧化损耗,钢中氧化物夹杂数量增多,给后工序夹杂物的去除带来困难,若最终成品中氧化物夹杂含量高,则会造成成品磁性能不稳。
尽管取向硅钢转炉出钢合金化的工艺存在以上不足,但大多数钢铁厂依然采用,主要是基于炼钢和炉外精炼与连铸浇注周期的节奏匹配考虑。取向硅钢的化学成分范围窄,控制难度大,RH炉外精炼一般要经过2至3次的成分微调后才能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样RH炉外精炼时间就成为整个生产节奏的瓶颈。如果在RH精炼进行合金化和成分微调,无疑会延长RH炉外精炼时间,影响生产效率。
随着快速检测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简便、快捷的检测分析方法被用到炼钢现场进行临线分析或在线检测,以前分析前必须将样品打磨、平整光洁后才能送入分析仪器进行分析,过程繁琐,速度慢,效率低。现在无需制样,直接分析或在线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可以大大降低RH炉外精炼成分微调时间,为在RH合金化提供技术保障。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4726670A的文献,公开了一种短流程中薄板坯制备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方法。其冶炼工艺包括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LF炉外精炼→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合金化在转炉出钢时进行,然后在LF炉成分微调。该文献的工艺虽流程短,但存在在LF成分微调时对氮和酸溶铝含量的控制困难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695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