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69413.8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8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崔莲花;杨大鹏;刘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104 | 代理人: | 黄晓敏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金颗粒 制备 牛血清白蛋白 磁力搅拌器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放射治疗 氯金酸溶液 生物相容性 抗坏血酸 纳米材料 实验试剂 实验条件 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 制备过程 恶性肿瘤 粒径 增敏 放射 合成 毒害 | ||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先取5ml浓度为5mg/ml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与0.5ml浓度为10mM的氯金酸溶液混合,采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0min,再加入50μl浓度为1M的抗坏血酸继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在25℃~27℃下培养12h后,即制备得到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的粒径为50nm的纳米金颗粒AuNPs@BSA,制备的纳米金颗粒AuNPs@BSA能用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放射增敏;其制备过程简单易行,实验条件温和,所用实验试剂廉价易得,且合成的纳米材料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均证实无毒害作用,生物相容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模板法合成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及其在癌症治疗中放射增敏的应用,特别是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材料自问世以来由于其优越的电学、磁学、光学等性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也随着研究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纳米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材料(金、银、铂、铜及其合金)、硫化物纳米材料、氧化物纳米材料和碳酸盐纳米材料等,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纳米金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纳米材料的制备思路可概括为两个方向,即“自上而下”的制备思路和“自下而上”的制备思路。“自上而下”的制备思路主要是配体刻蚀法,如将大粒径的金核在一定条件下刻蚀成纳米尺度的材料;“自下而上”的制备思路如以生物分子为模板,在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将原材料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原子,金属原子在模板上生长成纳米材料;以上两种制备思路很好的解决了纳米材料的合成问题,促进了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但依旧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实验条件苛刻、实验操作要求较高等问题。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是一种从牛血清中提取的蛋白质,常被用来作为生物模板指引合成特定形貌的纳米材料,可在纳米材料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使之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同时BSA自身的多种官能团也有利于纳米材料的后修饰;以BSA为模板合成金纳米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合成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条件要求高、制备过程复杂等不足。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35~65岁的中年人为主,尤其男性居多,由于恶性率高、症状不典型、病情发展快等原因,原发性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百分之十(7%左右),且目前肝癌预防和治疗的方法非常局限,除手术切除外,放射治疗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放射治疗是在保存器官的前提下控制肿瘤扩散的的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单纯放疗对辐射敏感肿瘤疗效较好,但多数肿瘤对辐射不敏感。增加肿瘤对放射的敏感性,降低肿瘤辐射抵抗性的研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如加大放疗的剂量、放疗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及使用细胞增敏剂等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放射增敏剂是目前肿瘤放射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临床上还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放疗增敏药物。而将纳米金用于对肿瘤放射的增敏场合,至今尚未见有成功案例的报案且纳米金的绿色环保的制备工艺也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纳米金颗粒的环保式制备工艺,并将其应用于放射性治疗肿瘤的增敏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制备纳米金颗粒的具体过程为:先取5ml浓度为5mg/ml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与0.5ml浓度为10mM的氯金酸(HAuCl4)溶液混合,采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0min,再加入50μl浓度为1M的抗坏血酸继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在25℃~27℃下培养12h后,即制备得到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的粒径为50nm的纳米金颗粒AuNPs@BSA。
本发明制备的纳米金颗粒AuNPs@BSA能用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放射增敏;所制备的AuNPs@BSA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人肝癌细胞(Hep G2细胞)及正常细胞无毒害作用,而且对实验小鼠无毒害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694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