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安全气袋的裹布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50014.7 | 申请日: | 2015-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9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飞;沈楠;盛顾忠;桑瑞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231 | 分类号: | B60R21/231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鲁异 |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侧翼 折叠线 安全气袋 分界线 界定 伸出 侧边沿 连接翼 折叠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安全气袋的裹布,包括:主包裹部分;侧包裹部分,位于所述主包裹部分的纵向的两侧、并沿所述主包裹部分的纵向向外延伸出来;以及侧翼,所述侧翼从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侧边沿横向向外延伸出来;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的分界线界定了所述裹布沿其横向的第一折叠线,所述侧翼和其所延伸出的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分界线界定了所述裹布的第二折叠线,并且所述裹布构造成,当所述裹布沿所述第一折叠线和所述第二折叠线折叠形成用于包裹安全气袋的包裹空间时,所述侧翼构成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之间或两所述侧包裹部分之间的连接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气囊,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气囊中的用于安全气袋的裹布。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安全气囊通常包括罩盖、气袋、气体发生器、压环以及与前述各元件固接在一起的气囊壳体。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状况时,碰撞传感器启动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产生膨胀气体对安全气袋进行充气,从而展开安全气袋对驾驶员和/或乘客提供保护。
通常安全气袋会根据不同的产品性能要求选择不同的折叠方式,而其中最为常用的卷折叠的方式为安全气囊提供了优良的性能。但对于卷折叠式的安全气袋来说,其卷折叠之后为一块较为方正的块,而气囊壳体的设计并不能非常规则的设计成为一个方块来容纳折叠后的安全气袋,这就需要额外设计裹布来对安全气袋进行包裹,以保持安全气袋折叠之后的良好形状。
现有技术中,裹布为一块方形结构的布,裹布将安全气袋包裹后,在裹布形成的包裹空间的宽度方向上,安全气袋可能伸出该宽度范围之外,存在安全气袋夹在罩盖和气囊壳体之间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安全气袋的裹布的创新结构,该裹布可保证卷折叠后的安全气袋具有良好的形状,减小或避免产生在气囊展开过程中安全气袋被夹的风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安全气袋的裹布,包括:主包裹部分;侧包裹部分,位于所述主包裹部分的纵向的两侧、并沿所述主包裹部分的纵向向外延伸出来;以及侧翼,所述侧翼从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侧边沿横向向外延伸出来;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的分界线界定了所述裹布沿其横向的第一折叠线,所述侧翼和其所延伸出的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分界线界定了所述裹布的第二折叠线,并且所述裹布构造成,当所述裹布沿所述第一折叠线和所述第二折叠线折叠形成用于包裹安全气袋的包裹空间时,所述侧翼构成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之间或两所述侧包裹部分之间的连接翼。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安全气袋的裹布,当折叠后安全气袋放入该裹布折叠形成的包裹空间时,通过固定连接翼可将安全气袋的凸出边缘收纳在该包裹空间内,从而减小甚至避免了在气囊展开过程中安全气袋被夹在面罩和气囊壳体之间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侧翼包括从所述主包裹部分沿横向向外延伸的第一侧翼部分和与所述第一侧翼部分在所述裹布的纵向同侧、从所述侧包裹部分沿横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侧翼部分,所述第一侧翼部分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分共同构成所述裹布折叠后形成所述包裹空间时、所述主包裹部分和所述侧包裹部分之间的连接翼。
优选的,其中,所述第一侧翼部分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分均位于所述主包裹部分的横向中心线的、沿所述主包裹部分纵向的同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翼部分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沿所述第一折叠线延伸。
优选的,所述主包裹部分的横向中心线区域为强度低于其他部分的薄弱区域,使得所述裹布所包裹的安全气袋被点爆后能从所述薄弱区域冲出所述裹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翼部分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定位孔,用于在所述裹布折叠形成所述包裹空间时确定所述第一侧翼部分和所述第二侧翼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未经奥托立夫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00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