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减摩滚柱的内燃机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847342.1 | 申请日: | 2015-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2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 发明(设计)人: | 顾春兴;孟祥慧;谢友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2B75/40 | 分类号: | F02B75/40;F02F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庄文莉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减摩滚柱 内燃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减摩系统,特别是针对可以减小活塞气缸之间摩擦力的带有减摩滚柱的内燃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排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除了提供更多的燃料进行燃烧以外,通过减小内燃机内部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此,通过减小内燃机内部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尤其是高速工况时活塞裙部和气缸内壁之间的摩擦,对于内燃机的性能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减少活塞与气缸内壁之间的活塞环数量,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摩作用,但是往往导致活塞漏气量较大。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461458.8,专利名称:带有导向球的对置式内燃机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该专利技术通过在活塞裙上安装导向球来减小活塞裙部与气缸内壁之间的摩擦,但是此技术的导向球不能承载侧向力,仅适合对置式内燃机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带有减摩滚柱的内燃机系统,能够较好的解决活塞裙部和气缸内壁之间的摩擦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气缸盖、进气道、进气阀、火花塞、排气阀、排气道、气缸、第一道活塞环、第二道活塞环、第三道活塞环、活塞、活塞销、连杆、曲轴和减摩滚柱,进气道、排气道均布置在气缸盖上,进气阀、排气阀和火花塞均安装在气缸盖上,气缸与气缸盖固结在一起、活塞安装在气缸内,第一道活塞环、第二道活塞环、第三道活塞环均镶嵌在活塞的顶部,第一道活塞环、第二道活塞环、第三道活塞环与气缸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活塞通过活塞销与连杆相连接,连杆连接曲轴,减摩滚柱镶嵌在活塞的侧壁上并与气缸的内壁面相接触,沿活塞的轴向减摩滚柱均匀地分布成四列,同一列的减摩滚柱之间互不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减摩滚柱为鼓形,减摩滚柱贴合气缸的缸内壁,减摩滚柱与气缸的缸内壁之间为线接触。
在本发明中,减摩滚柱镶嵌在活塞侧壁上,减摩滚柱均可以在活塞侧壁内自由旋转。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当活塞左右运动时,减摩滚柱不但要随着活塞做左右平移,而且减摩滚柱自身也做旋转运动,减摩滚柱起到一定的导向支撑作用。由于减摩滚柱的存在,活塞在高速运动时,活塞裙部与气缸内壁面之间实现滚动摩擦,从而使活塞裙部与气缸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减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减摩滚柱不但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承载由活塞二阶运动引起的侧向力。而且还可以使活塞裙部和气缸内壁之间实现滚动摩擦,从而使活塞裙部与气缸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变小;本发明即可以应用于柴油机,也可以应用于汽油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进气阀,2、排气阀,3、气缸,4、第一道活塞环,5、第二道活塞环,6、第三道活塞环,7、活塞,8、活塞销,9、连杆,10、曲轴,11、减摩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气缸盖、进气道、进气阀1、火花塞、排气阀2、排气道、气缸3、第一道活塞环4、第二道活塞环5、第三道活塞环6、活塞7、活塞销8、连杆9、曲轴10、减摩滚柱11,进气道、排气道均布置在气缸盖上,进气阀1、排气阀2和火花塞均安装在气缸盖上,气缸3与气缸盖固结在一起,活塞7安装在气缸3内,第一道活塞环4、第二道活塞环5、第三道活塞环6均镶嵌在活塞7的顶部,第一道活塞环4、第二道活塞环5、第三道活塞环6与气缸3的内壁面密封接触,活塞7通过活塞销8与连杆9相连接,连杆9连接曲轴10,减摩滚柱11镶嵌在活塞7的侧壁上并与气缸3的内壁面相接触,沿活塞7的轴向减摩滚柱11均匀地分布成四列,同一列的减摩滚柱11之间互不接触;减摩滚柱11为鼓形,减摩滚柱11贴合气缸3的缸内壁,减摩滚柱11与气缸3的缸内壁之间为线接触。
在本发明中,减摩滚柱11镶嵌在活塞7侧壁上,减摩滚柱11均可以在活塞7侧壁内自由旋转。在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中,当活塞7左右运动时,减摩滚柱11不但要随着活塞7做左右平移,而且减摩滚柱11自身也做旋转运动,减摩滚柱11起到一定的导向支撑作用。由于减摩滚柱11的存在,活塞7在高速运动时,活塞7裙部与气缸3内壁面之间实现滚动摩擦,从而使活塞7裙部与气缸3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减小。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73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