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萼花臂尾轮虫的连续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4350.0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0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张六六;夏森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刘海 |
地址: | 211700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萼花臂尾 轮虫 连续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萼花臂尾轮虫的连续培养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轮虫(Rotifer)是一类微小的(0.04~4.0mm)水生多细胞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海水和内陆盐水中,是水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经济意义的,对世界海水鱼人工育苗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种类,当属萼花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属于淡水性生物,其具有多种特有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各类鱼,虾,蟹等孵化后的幼苗最优质的开口饵料。
萼花臂尾轮虫的高效培育技术是海水鱼虾蟹类工厂化大规模人工育苗得以实现的基础。然而,萼花臂尾轮虫对于水体环境和饵料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大规模的连续培养是很难做到,现阶段大多数的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技术为分批培养,不仅培养水平较低、培养周期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同时培养的产品质量不一,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严重阻碍了萼花臂尾轮虫用于水产养殖饵料的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萼花臂尾轮虫的连续培养方法,高效、简便、可靠、适于大规模应用。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萼花臂尾轮虫的连续培养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养水:
在培养房中制作水泥池作为培养池,培养轮虫前一周向培养池中放入水,用生石灰均匀播撒全池,对养殖水体消毒并静止一周左右;向养殖水体中按每升养殖水体中投加活性小球藻1×106~4×106个、乳杆菌1×106~2×106个、枯草芽孢杆菌1×106~2×106个、丁酸梭菌1×105~2×105个及发酵后的仔鸡粪1~2g,并调节水体pH值至6.5~7.5,曝气2~3小时;
(2)接种: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温在30~35℃,维持6~8小时后按200~300个轮虫/m2养殖水体的量接种轮虫;
(3)控水:
当养殖水体pH值大于等于8.0时,将养殖水体曝气15~30分钟后按每升养殖水添加高温厌氧发酵后的奶牛粪2~4g、酵母菌2×105~4×105个、枯草芽孢杆菌1×105~2×105个组成的微生物处理剂;
当pH大于等于8.5时,将养殖水体曝气15~30分钟后按每升养殖水添加发酵后的仔鸡粪2~4g、酵母菌2×105~4×105个、丁酸梭菌1×105~2×105个组成的微生物处理剂;
(4)采收:
培养60~72小时后,用250目的过滤网过滤养殖水并收集轮虫,将过滤后的养殖水重新放入培养池中按上述方法继续培养轮虫。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池采用面积为100m2,深0.5m的水泥池。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中添加的发酵后的仔鸡粪水分为30%左右。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3)中添加的高温厌氧发酵后的奶牛烘的含水量为15%左右。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3)中添加的发酵后的仔鸡烘的含水量为30%左右。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轮虫的采收过程中保证不出现干池现象。
本发明所述萼花臂尾轮虫的连续培养方法,可实现养殖轮虫过程中30~40天不更换养殖水,平均每天获得轮虫产量可达70~100个/mL水,且轮虫个体营养均衡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中鱼、虾、蟹等繁殖成活率达到95%以上。本发明旨在用更少的空间、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短的生产时间,在轮虫生产中进行连续培养,保证水产动物开口活饵料的供应,具有高效、简便、经济、可靠、适于大规模应用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萼花臂尾轮虫的连续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水:
水体环境是轮虫生长的最关键因素,故将养殖水体养护好是培养淡水轮虫的基础。养护主要是通过模仿轮虫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环境,合理调配投加微生物养护剂来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43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